|
红外测油仪通过检测油类物质在特定红外波长(如 2930cm⁻¹、2960cm⁻¹、3030cm⁻¹)的吸光度实现油浓度定量,检定仅代表检定瞬间仪器符合标准,后续需通过系统性措施维持准确性,避免因操作、环境或部件变化导致检测偏差。 一、检定后即时验证,锁定初始精度 检定完成后需立即开展验证,确认仪器处于最佳状态。首先进行标准油溶液验证,选用与检定用标液浓度相近的中间浓度标准油溶液(如检定用 0-100mg/L 量程,可选 20mg/L、80mg/L 标液),重复检测 3-5 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需≤2%,且单次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3%,若超出范围需联系检定机构复核,排除检定后运输或调试导致的精度偏移。其次进行空白验证,用四氯乙烯(或仪器指定萃取剂)作为空白样连续检测 5 次,空白吸光度值需低于仪器检出限的 50%,且波动幅度≤0.002,确保萃取剂纯度达标、仪器光学系统基线稳定,无残留油分干扰。 二、规范日常操作,避免人为误差 日常使用中的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准确性,需严格遵循流程。一是样品前处理标准化,按标准方法(如 HJ 637-2018)进行水样萃取、脱水、过滤,确保萃取剂与水样比例精准(如 1:1 或 1:5)、振荡时间与温度统一,避免因萃取不完全(如振荡不足)或杂质残留(如未脱水导致水峰干扰)影响检测;二是仪器操作规范化,每次开机后需预热 30 分钟以上,待光源、检测器温度稳定后再检测;进样时确保比色皿清洁无划痕,注入样品至指定刻度(避免气泡产生),且每次检测后用萃取剂冲洗比色皿 3 次以上,防止交叉污染;三是数据记录完整化,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的样品信息、萃取剂批次、仪器状态(如预热时间、环境温度),若出现数据异常可追溯排查。 三、定期维护校准,维持性能稳定 检定后需按周期开展维护与校准,防止性能衰减。一是光学系统维护,每 1-2 个月用专用镜头纸擦拭红外光源窗口、检测器镜片及比色皿光路通道,去除灰尘或油污,避免光路遮挡导致吸光度检测偏低;若仪器配备干燥剂,需每月检查并更换受潮干燥剂,防止光学部件受潮发霉。二是定期校准,每 3 个月进行一次单点校准(用中间浓度标准油溶液),每 6 个月进行一次多点校准(3-5 个浓度梯度标液),若校准曲线相关系数(R²)低于 0.999 或单点校准偏差超过 ±3%,需重新调整仪器参数(如光路对准、光源强度)后再次校准,必要时联系专业人员维修。三是易损件更换,比色皿使用超过 1 年或出现划痕、磨损时及时更换;进样管路(若为自动进样型)每 6 个月更换一次,防止老化渗漏导致进样量不准。 四、控制使用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环境因素对红外测油仪光学系统影响显著,需持续管控。一是温湿度控制,将仪器放置在温度 15-25℃、湿度 40%-60% 的环境中,避免高温(>30℃)导致光源寿命缩短、检测器灵敏度下降,或高湿(>70%)导致电路受潮、光学镜片结露;若环境温湿度波动大,需配备恒温恒湿箱或空调、除湿机。二是电磁与振动防护,远离强电磁场(如大型电机、变压器),防止干扰检测器信号传输;放置仪器的台面需平稳无振动,避免振动导致光路偏移或比色皿内样品晃动,影响吸光度检测稳定性。三是试剂储存规范,萃取剂(如四氯乙烯)需密封避光储存,定期检查纯度(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杂质沉淀),使用前过滤去除颗粒物,防止试剂纯度下降引入检测误差。 五、强化数据质量管控,建立追溯机制 通过数据管控实现准确性闭环管理。一是质控样定期核查,每月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质控样)进行一次盲样考核,若质控样检测结果超出允许误差范围,需暂停检测,排查原因(如试剂污染、仪器校准失效)并解决后重新考核,合格方可恢复使用。二是数据比对验证,定期与其他实验室(或不同型号红外测油仪)对同一样品进行比对检测,计算相对偏差需≤5%,若偏差过大需分析差异来源(如前处理方法不同、仪器校准标准差异),统一检测流程。三是档案化管理,建立仪器使用档案,详细记录检定报告、每次校准数据、维护记录、质控结果及异常处理情况,便于长期跟踪仪器性能变化趋势,为准确性保障提供可追溯依据。 综上,红外测油仪检定后的准确性保障需结合即时验证、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环境控制与数据管控,形成全流程管理体系,确保仪器在检定周期内持续输出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满足环境监测、工业质控等场景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