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式总氯测定仪通过化学显色反应检测总氯浓度,使用后需进行系统性处理,避免试剂残留、部件污染或操作遗漏影响仪器寿命与后续检测精度。处理过程需围绕 “清洁 - 收纳 - 维护 - 记录” 展开,覆盖仪器核心组件与使用全流程。 一、仪器核心部件清洁处理 使用后需优先清洁与试剂、水样接触的关键部件,消除残留干扰。首先是比色皿与检测池清洁:取出检测后的比色皿,用自来水冲洗 2-3 次去除表面残留显色液,再用超纯水冲洗 1-2 次,倒置在干净滤纸上沥干(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烘烤,防止比色皿变形);若比色皿内壁有顽固污渍(如显色产物附着),可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浸泡 5-10 分钟后轻柔擦拭,禁止使用硬毛刷或腐蚀性试剂(如酒精、强酸),防止划伤透光面。检测池内部需用超纯水通过进样管路冲洗 3-5 次,确保管路与检测池内无残留水样或试剂,冲洗后启动仪器 “排空” 功能,排出残留水分,避免积液滋生微生物。 其次是进样系统清洁:若仪器配备手动进样针或自动进样管路,需用超纯水反复冲洗进样通道,手动进样针可拆卸后用超纯水浸泡 10 分钟,晾干后妥善存放;自动进样管路需启动清洗程序,用超纯水循环冲洗 5 分钟,若检测过含高浓度总氯的水样,可先用稀释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中和残留氯)冲洗 1 次,再用超纯水洗净,防止残留氯腐蚀管路。 二、试剂与耗材规范收纳 试剂与耗材的正确处理是保障下次使用安全的关键。一是剩余试剂处理:将未用完的显色剂、缓冲剂等试剂密封盖紧,按说明书要求分类存放(如光敏试剂避光冷藏、易挥发试剂常温密封),避免试剂受潮、氧化或污染;检查试剂瓶标签,补充记录本次使用时间与剩余量,若试剂剩余量较少或临近有效期,需在标签上标注 “优先使用”,避免过期浪费。二是废弃试剂与耗材处理:检测后的废液(如显色反应后的水样、清洗废液)需集中收集,按环保要求分类处理(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尤其含重金属或强腐蚀性成分的废液,需交由专业机构处置;使用过的一次性耗材(如滴管、滤纸、样品杯)需放入专用医疗垃圾袋,不可随意丢弃;可重复使用的耗材(如进样针、滤膜支架)需清洗消毒后晾干,单独收纳在干净容器中,避免交叉污染。 三、数据与系统管理处理 使用后需及时整理检测数据,维护仪器系统稳定。一是数据备份与归档:将本次检测的总氯浓度数据、校准记录、仪器状态信息等导出至专用存储设备(如 U 盘、电脑),按检测日期、样品编号分类建立文件夹,标注数据来源与仪器型号;同时在仪器本地存储中清理冗余数据(如重复检测的无效数据),释放存储空间,避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二是仪器系统维护:关闭仪器前,启动 “系统自检” 功能,检查光源、检测器、温控模块等核心部件状态,若出现轻微报警(如 “光源亮度偏低”),需记录报警信息,下次使用前重点排查;关闭仪器电源后,断开电源线、数据线,用干净抹布擦拭仪器外壳,去除表面灰尘与试剂痕迹,保持仪器外观整洁。 四、部件维护与功能检查 定期维护仪器部件,确保下次使用时性能正常。一是易损耗材检查与更换:检查进样管路是否老化、开裂,密封垫是否变形、渗漏,若出现上述情况,及时更换备用部件;查看比色皿架、样品托盘等机械部件是否松动,用螺丝刀轻轻拧紧松动的螺丝,避免使用时部件移位影响检测。二是光学系统维护:用专用镜头纸轻轻擦拭仪器内部的光学镜片(如光源窗口、检测器镜片),去除表面灰尘,禁止用手直接触摸镜片,防止指纹污染;若镜片有顽固污渍,可蘸取少量超纯水轻柔擦拭,晾干后再关闭仪器舱门。 五、长期存放的特殊处理 若仪器需长期停用(超过 1 个月),需进行针对性防护处理。一是部件保护:将比色皿、进样针等易损部件取出,用软布包裹后放入专用包装盒,避免碰撞损坏;在仪器内部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防止潮湿环境导致电路受潮、光学部件发霉,定期更换干燥剂(每 2-3 个月一次)。二是定期开机维护:每月开机预热仪器 30 分钟,启动 “空白校正” 与 “单点校准”,验证仪器基本功能,防止部件长期闲置导致老化;开机过程中观察仪器运行状态,若出现故障报警,及时联系维修人员处理,避免故障扩大。 通过以上规范的使用后处理,可有效延长台式总氯测定仪的使用寿命,保障仪器性能稳定,为下次准确检测总氯浓度奠定基础,同时符合安全操作与环保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