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由采样单元、检测模块、数据传输装置及后端平台组成,安装后需通过全面调试消除设备隐患、校准检测精度、验证系统协同性,确保能精准捕捉管网水质变化。调试需遵循 “先硬件后软件、先单机后联动、先基础后精准” 的原则,分阶段完成功能验证与参数优化,为长期稳定监测奠定基础。 一、系统通电与基础状态检查 需先检查各设备供电线路连接是否牢固,确认配电箱电压、电流输出符合设备额定要求,避免因供电不稳损坏电子元件;依次开启采样泵、检测传感器(如 pH、溶解氧、浊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观察指示灯状态 —— 正常运行时指示灯应呈稳定常亮或按预设频率闪烁,若出现指示灯熄灭、闪烁异常,需排查线路接触情况或设备硬件故障。同时检查设备接地是否良好,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确保电阻值符合安全标准(通常不大于 4Ω),防止雷击或静电干扰影响系统运行;对安装在地下井内的设备,需确认防水密封是否到位,模拟少量淋水测试,避免地下水渗入设备内部造成短路。 二、硬件功能调试 采样单元调试重点检查采样泵启停控制与流量稳定性:通过后端平台发送启停指令,观察采样泵是否及时响应,用流量计测量采样流量,确保流量符合检测模块要求(如 50-100mL/min),若流量波动过大,需调整泵体转速或检查管路是否存在堵塞、漏液;采样管路需进行密封性测试,向管路内注入清水并维持一定压力,观察接头处是否有渗水,若存在渗漏需更换密封圈或重新紧固管路。检测模块调试需确认传感器安装位置是否合理 —— 传感器探头需完全浸没在水样中,且避开管路死角、水流剧烈冲击区域,防止因水流不稳导致检测数据波动;逐一激活各传感器,查看实时检测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如 pH 6-9、溶解氧 2-8mg/L),若数据显示异常(如数值恒定不变、超出量程),需检查传感器是否校准、线缆连接是否正确,必要时重新安装或更换传感器。 三、软件参数配置 后端平台参数设置需先完成设备组网:在平台中添加各监测点设备信息(如设备编号、安装位置、传感器类型),配置数据传输协议(如 Modbus、MQTT),确保设备与平台能正常通信,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合理范围(通常不超过 30 秒);设置采样与检测参数,包括采样间隔(如每 15-30 分钟采样一次)、检测周期、数据存储规则(如按小时备份、存储满自动覆盖),根据管网水质变化特点调整参数,避免采样过密导致数据冗余或间隔过长遗漏关键变化。同时配置报警阈值,针对 pH、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设定上下限(如浊度超过 10NTU 报警),模拟指标超标场景,验证平台是否能及时发出声光报警、推送短信通知,确保报警功能有效。 四、数据准确性验证 需用标准物质对检测模块进行校准:选取经计量认证的标准溶液(如 pH 标准缓冲液、溶解氧标准液),将传感器探头放入标准溶液中,待读数稳定后对比检测值与标准值,计算相对误差,若误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不超过 ±5%),需通过平台或设备本地校准功能调整传感器参数;对实际管网水样,需同时用实验室精密仪器与系统检测模块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数据的一致性,若偏差过大,需排查传感器是否受管网水质中杂质(如重金属、有机物)干扰,必要时加装预处理装置(如过滤、除干扰试剂投加模块)。此外,需验证数据存储与查询功能,在平台中随机调取历史数据,检查数据完整性与时间戳准确性,避免因存储模块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五、联动功能测试 模拟管网水质异常场景(如向采样水中添加高浓度浊度物质),观察系统是否能自动触发应急采样 —— 增加采样频率、延长检测时间,同时后端平台是否能实时更新异常数据并生成预警报告;若系统配备远程控制阀门,需测试阀门与检测数据的联动:当检测到水质超标时,平台发送阀门关闭指令,观察阀门是否及时关闭,防止污染水体扩散。同时测试数据共享功能,将系统数据对接至城市水务管理平台,验证数据格式是否兼容、传输是否稳定,确保多平台数据互通,为管网运维提供全面支撑。 调试完成后需形成调试报告,详细记录各环节测试结果、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建立设备调试档案。对调试中发现的硬件故障、软件漏洞,需及时联系厂家维修或优化;调试合格后,系统需进行为期 72 小时的试运行,持续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与数据稳定性,试运行无异常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确保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能长期、精准发挥监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