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需结合管网结构特性与监测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监测点、规范设备布设与系统调试,实现对管网水质的精准、稳定监测。安装过程需兼顾安全性、代表性与可维护性,确保系统长期可靠运行。 一、安装前的勘察与规划 需全面收集地下管网的图纸资料,明确管径、材质、走向及节点分布(如阀门井、水表井、三通处),结合水质易波动区域(如管网末梢、二次加压站、水源切换点)确定监测点位置。现场勘察需核实管网实际状况,检测管内水流速度、压力及沉积物情况,评估安装环境的空间条件(如井室大小、深度)与周边设施(如电力、通讯线路),避免安装位置受管道腐蚀、泄漏或施工干扰影响。同时,根据监测参数(如余氯、浊度、pH 值)确定传感器类型与安装方式,制定适配管网压力与水流状态的安装方案,确保监测数据能反映管网真实水质。 二、监测点的布设需兼顾代表性与可行性 主干管监测点宜选在管径较大、水流稳定的平直段,避开弯头、阀门等易产生湍流的区域,减少水流扰动对传感器检测的影响。管网末梢及用户端需设置监测点,捕捉水质在输送过程中的变化,评估终端水质安全性。安装位置需便于设备投放与维护,优先选择井室结构完整、易于开启的节点,若井室空间狭小,需定制紧凑型监测装置。监测点间距需根据管网规模与水质风险合理设置,在水质易受污染区域加密布设,形成覆盖全面的监测网络。 三、设备安装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传感器安装方式需适配管网类型,对于金属管道可采用法兰连接或开孔安装,非金属管道则需使用专用密封接头,确保安装后管道无渗漏且承压能力符合要求。传感器探头需完全浸入水流中,避免与管道内壁接触,安装角度需保证水流能均匀流过感应面,防止气泡附着或沉积物覆盖。数据采集终端需固定在井室内部干燥处,远离积水区域,采用防水、防尘外壳保护,与传感器之间的线缆需穿管防护,接头处做密封处理,避免潮湿环境导致信号故障。 四、供电与通讯系统的部署需保障稳定性 供电方式根据监测点条件选择,具备市电接入条件的优先采用低压供电,配备稳压装置防止电压波动;无市电区域可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组合供电,光伏板需安装在井室顶部或周边光照充足处,确保储能满足设备续航需求。通讯系统需适应地下环境,优先采用有线通讯(如光纤、双绞线)在主干管监测点部署,末梢监测点可选用增强型无线模块(如 LoRa、NB-IoT),通过信号中继器解决地下信号衰减问题,确保数据能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 五、系统调试与校验是安装的关键环节 设备安装完成后需进行通水测试,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响应水流状态,观察数据变化是否符合预期,排查因安装不当导致的信号异常。对监测参数进行校准,使用标准溶液对传感器进行零点与跨度校准,确保检测精度符合要求。模拟管网运行工况(如流量变化、压力波动),验证系统在动态条件下的稳定性,调整数据采集频率与传输间隔,平衡监测实时性与能耗控制。同时,测试报警功能,人为模拟水质超标情况,检查系统是否能及时触发预警并推送信息,确保应急响应机制有效。 六、安全防护与标识管理需同步落实 安装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管道作业安全规范,对作业区域进行围挡,检测井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必要时进行通风处理,避免施工人员发生安全事故。设备安装后需在井室周边设置警示标识,注明监测系统位置与维护责任单位,防止第三方施工损坏设备。对传感器与管道连接部位进行防腐处理,选用与管道材质兼容的密封材料,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总之,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需通过前期勘察、科学布设、规范施工、精准调试等步骤,实现设备与管网环境的适配,确保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为管网水质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