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部署需结合管网结构特点与监测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对水体质量的精准感知。部署过程需兼顾设备稳定性、数据代表性及运维便利性,确保系统在复杂地下环境中长期有效运行,为管网水质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一、监测点布局规划 监测点的布设需基于管网拓扑结构与功能分区,优先选择管网关键节点,如主干管与支管交汇处、水质易受污染的区域及用户集中区上游。点位间距需根据管网规模合理设定,确保监测覆盖无盲区,同时避免过度密集导致资源浪费。对于存在水质风险的区域,如工业废水接入点下游、老旧管网修复段等,需加密监测点,提高异常捕捉能力。 监测点需避开管网转弯处、阀门井等水流扰动剧烈的位置,选择管段平直、水流稳定的区域,确保水样具有代表性。同时,需考虑地面交通与地下设施分布,避免将监测点设置在重型车辆通行区或地下管线密集处,减少外部环境对设备的干扰。 二、设备选型与安装规范 设备选型需适应地下潮湿、空间有限的环境特点,核心传感器需具备抗腐蚀、耐磨损性能,外壳防护等级需达到防水防尘标准。数据采集终端应采用低功耗设计,支持长时间离线运行,确保在供电不稳定时仍能记录关键数据。采样装置需适配不同管径的管网,可通过管道专用接口实现无动力采样或微量泵采样,避免对管网正常输水造成影响。 安装过程需遵循管网安全规范,开孔位置需经压力测试确认,安装后做好密封处理,防止漏水或压力损失。传感器探头需正对水流方向,确保与水体充分接触,同时避免直接冲击造成损坏。设备固定需牢固可靠,采用防腐支架与管网连接,减少振动导致的位置偏移。 三、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数据传输需结合地下环境信号特点,采用多模式通信方案。在信号覆盖良好区域,可优先选用无线传输模块,通过 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实现数据上传;在信号屏蔽严重的深层管网,需部署中继设备或采用有线传输方式,确保数据链路通畅。 传输协议需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当网络中断时,终端设备可本地存储数据,待信号恢复后自动补传,保证数据连续性。系统需具备数据加密功能,防止传输过程中信息泄露,同时设置传输状态监测机制,对超时未上传的设备及时发出报警,便于排查通信故障。 四、供电系统配置 供电方案需根据设备功耗与安装条件选择,对于可接入市电的监测点,需配备稳压电源与漏电保护装置,确保电压稳定在设备额定范围。对于无市电供应的区域,可采用蓄电池与太阳能互补供电,电池容量需满足连续阴雨天气下的运行需求,太阳能板安装位置需保证充足光照,避免被建筑物遮挡。 供电系统需具备智能管理功能,实时监测电压、电流状态,当电量过低时自动切换至节能模式,关闭非必要功能以延长续航。同时,需设计防过充、过放保护电路,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降低维护频率。 五、防护与兼容设计 设备需具备多重防护措施,外壳采用耐酸碱材料,内部电路进行防潮处理,防止地下水汽与腐蚀性气体侵蚀。采样管路需选用食品级材质,避免释放有害物质影响水质检测。对于可能存在沉降的区域,设备安装需预留缓冲空间,采用柔性连接方式,减少结构变形对设备的损坏。 系统部署需考虑与现有管网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数据格式需符合行业标准,便于接入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联动分析。设备接口需采用标准化设计,便于后期扩展监测参数或更换升级部件,降低系统迭代成本。 通过落实上述部署要点,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可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测,为管网维护、污染溯源及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提升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