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传感器长期浸泡于高盐海水环境,易受盐分腐蚀、生物附着与盐垢沉积影响,导致检测精度下降、组件损坏,需围绕 “防腐蚀、防结垢、保灵敏” 核心目标,制定全周期维护方案,确保传感器稳定发挥监测功能。  
 防腐蚀维护是核心基础。需优先选用耐高盐腐蚀的传感器材质,如探头采用钛合金、316L 不锈钢或聚四氟乙烯,线缆选用防海水腐蚀的屏蔽线缆,从源头降低腐蚀风险。日常需定期(每 7 天 1 次)检查传感器外壳与线缆连接处,查看是否有腐蚀斑点、密封胶老化开裂现象,若发现腐蚀痕迹,需用专用除锈剂(如中性金属除锈液)轻轻擦拭,再涂抹防腐蚀涂层(如硅基防腐膏);线缆接头需采用防水防腐接线盒密封,盒内填充防水胶泥,防止海水渗入引发线缆短路或接头腐蚀。此外,每月需对传感器金属部件进行电位检测,确保防腐涂层完整性,若涂层破损需及时补涂,避免金属基材直接接触海水加速腐蚀。 防结垢与生物附着维护需持续开展。高盐环境中,海水蒸发易在传感器探头表面形成盐垢,同时海洋生物(如藻类、贝类)易附着生长,阻碍传感器与水体接触。需启用传感器自动清洗系统,设定每日定时清洗(如超声清洗或高压海水冲洗,每次 5-10 分钟),去除探头表面的盐垢与初期生物附着;每 15 天进行 1 次手动辅助清洁,拆卸传感器后用软毛刷蘸取专用除垢剂(如柠檬酸溶液,避免损伤探头敏感层)轻轻擦拭探头,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重新安装。对于易滋生生物的传感器(如溶解氧、pH 传感器),可在探头周边加装防生物附着装置(如缓慢释放的无毒防污剂套管),抑制生物生长,同时每 3 个月更换 1 次防污剂,确保防附着效果。 性能校准与灵敏度维护不可忽视。高盐环境易导致传感器漂移,需缩短校准周期:每 1 个月进行 1 次零点校准,选用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无盐水作为空白溶液,待传感器响应稳定后执行校准程序,确保零点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每 2 个月进行 1 次量程校准,采用符合海洋监测标准的高盐度标准溶液(与监测海域盐度匹配),按说明书完成校准,记录校准前后的检测偏差,若偏差超出 ±5%,需排查传感器是否存在腐蚀或结垢,处理后重新校准。同时,每月需测试传感器响应时间,若响应速度明显变慢(超过规定值 1.5 倍),需检查探头敏感层是否因盐分侵蚀受损,必要时更换敏感元件,保障传感器检测灵敏度。 组件更换与系统检修需定期落实。每 3 个月检查传感器密封圈、O 型圈等易损件,若出现老化、变形或腐蚀,需及时更换为耐高盐型号,防止海水渗入传感器内部损坏电路;每 6 个月对传感器内部电路模块进行检测,用压缩空气(干燥无油)吹扫电路板灰尘,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腐蚀,必要时用无水乙醇擦拭端子,确保电路连接稳定。对于使用超过 2 年的传感器,需全面评估其性能(如检测精度、稳定性),若性能持续下降且无法通过维护恢复,需及时更换新传感器,避免因组件老化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此外,每次维护后需记录传感器状态、维护内容及校准数据,建立维护档案,为后续维护计划优化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维护方案,可有效抵御高盐环境对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传感器的影响,减少腐蚀、结垢等问题导致的故障,确保传感器长期精准运行,为海洋水质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