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长时间暴露于海洋环境,外表易附着海洋生物(如贝类、藻类)、泥沙、盐垢及油污,若不及时清洁,会加重浮标负载、腐蚀外壳、遮挡传感器探头,影响监测精度与设备寿命。需遵循 “安全优先、分区清洁、避免损伤” 原则,规范开展外表清洁操作。 
一、清洁前准备:筑牢安全与操作基础 清洁前需做好设备、工具与安全防护准备,确保操作有序开展。 设备状态确认:提前远程关闭浮标上非必要运行的监测模块(如水质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记录设备当前运行参数;若需登标清洁,需通过船只靠近浮标,确认浮标锚泊稳定,无剧烈晃动后,搭建安全登乘平台(如跳板),确保人员通行安全。 工具与耗材准备:准备软质清洁工具(如尼龙刷、海绵、无尘布),避免使用硬质工具(如钢丝球、金属刮板)刮伤浮标外壳与传感器表面;配备专用清洁试剂(如中性海洋生物清除剂、淡水、去盐垢溶液),禁止使用强酸强碱试剂,防止腐蚀设备;携带安全防护装备(如防滑手套、救生衣、护目镜),登标人员需全程穿戴,同时准备应急救援设备(如救生圈、急救包)。 环境评估:关注海洋气象与海况,选择风力≤4 级、浪高≤1.5 米、无暴雨雷电的时段开展清洁;避开赤潮、油污污染严重的海域,若浮标表面附着大量油污,需先准备吸油棉,避免油污扩散污染清洁区域。 二、分部件清洁流程:精准清除污染物 需按浮标不同部件的材质与功能特性,采取差异化清洁方式,重点清洁易积污且影响设备运行的部位。 浮标主体外壳清洁:针对浮标聚乙烯或不锈钢外壳,先用淡水冲洗表面泥沙与松散附着物;对附着的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用软尼龙刷蘸中性清除剂轻柔刷洗,从顶部向底部有序清洁,避免污染物坠入浮标底部传感器区域;若外壳有盐垢,用去盐垢溶液浸湿海绵后擦拭,再用淡水冲洗干净,确保外壳无残留试剂与污染物,恢复表面光滑度。 传感器探头清洁:水质传感器(如溶解氧、浊度、pH 传感器)探头是清洁重点,需先拆下探头保护罩,用无尘布蘸淡水轻轻擦拭探头表面,去除盐雾与轻微附着物;若探头表面有顽固生物附着(如藻类),用软毛刷蘸稀释后的中性清洁剂(浓度≤5%)轻轻刷洗,避免触碰探头敏感膜或光学窗口;清洁后用纯水冲洗探头,晾干后重新安装保护罩,确保探头无遮挡、无损伤。 数据传输与供电部件清洁:对浮标顶部的太阳能板、雷达反射器、数据天线,先用压缩空气(压力≤0.2MPa)吹去表面灰尘与海鸟粪便;太阳能板表面用无尘布蘸纯水擦拭,若有鸟粪或油污,可蘸少量中性洗洁精溶液清洁,再用纯水冲净,确保太阳能板透光率;天线与雷达反射器需用软布擦拭表面盐垢,检查接口处密封圈是否完好,清洁后涂抹专用防护油脂,防止海水渗入。 浮标底部与锚链连接部清洁:浮标底部易堆积泥沙与海洋生物,需用尼龙刷蘸淡水刷洗,重点清洁锚链连接环处,去除附着的贝类与铁锈,刷洗后用淡水冲净,在连接环活动部位涂抹防锈油脂,确保锚链转动灵活;若底部装有水下传感器(如温度深度传感器),需用海绵轻轻擦拭传感器外壳,避免拉扯传感器线缆,清洁后检查线缆密封套是否完好。 三、清洁后检查:确保设备功能正常 清洁完成后需全面检查,排除清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隐患。 外观与损伤检查:逐一检查浮标外壳、传感器探头、太阳能板等部件,确认无划痕、变形、腐蚀痕迹;检查线缆接口、密封圈是否松动或损坏,若发现密封件老化,需及时更换,防止海水渗入设备内部。 设备功能测试:重新启动此前关闭的监测模块,远程监测传感器数据是否正常(如溶解氧、浊度读数稳定,无异常波动);测试数据传输功能,确认浮标与岸基平台的通信是否通畅;检查太阳能板充电效率,对比清洁前后的充电电流,确保清洁后效率提升且无故障。 清洁效果验证:观察浮标表面是否仍有残留污染物(如盐垢、海洋生物碎片),传感器探头表面是否洁净透明;记录清洁前后的浮标外观照片与设备运行参数,建立清洁档案,为后续清洁周期设定提供参考。 四、注意事项:规避操作风险 清洁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安全与设备保护要求,避免二次损伤。 操作规范:登标人员需站稳扶牢,禁止在浮标边缘过度倾斜操作;清洁时避免工具或身体撞击传感器、天线等精密部件,防止设备移位或损坏;禁止将清洁试剂直接倒入海中,剩余试剂需回收至船上,统一处理。 周期设定:根据海域污染程度与海洋生物附着速度,设定清洁周期(如近岸海域每 2-3 个月一次,远海海域每 6 个月一次),赤潮高发期需缩短清洁间隔,避免生物大量附着影响浮标稳定性。 特殊情况处理:若清洁时发现浮标外壳严重腐蚀、传感器探头损坏,需暂停清洁,优先进行应急维修或部件更换;遇突发恶劣海况(如风力骤增、浪高超过安全范围),需立即停止操作,人员撤离至船只,确保人身安全。 通过规范开展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外表清洁,可有效减少污染物对设备的损害,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为海洋水环境监测与生态保护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