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长期暴露于户外,冬季低温、冰雪、冻融循环等环境因素易导致设备故障、管路冻裂、数据中断,需通过系统性运维策略抵御严寒影响,保障监测工作持续稳定,具体策略如下。 一、核心设备防冻防护 监测终端保温:对立杆顶部的水质分析仪、数据采集器等核心设备,加装定制保温罩(内置电伴热装置),设定温度阈值(通常 5℃以上),当环境温度低于阈值时自动启动加热,防止设备内部元件因低温失效;定期检查保温罩密封性,避免风雪渗入导致保温效果下降,同时清理罩表面积雪,防止积雪压迫损坏设备外壳。 传感器防冻处理:对浸入水体的水质传感器(如 pH、溶解氧、浊度传感器),选用低温适配型号,若传感器无自带防冻功能,需在传感器线缆外包裹电伴热带,确保传感器探头及线缆不被冻结;每日通过远程监控查看传感器工作状态,若发现数据异常(如数值骤降、无响应),及时排查是否因冻冰导致传感器脱离水体或损坏。 二、管路系统防堵防裂 管路保温与伴热:对进样管路、废液管路及立杆内部的线缆管路,采用保温棉 + 电伴热双重防护,电伴热系统需与温度控制器联动,维持管路温度在 0℃以上,防止管内水体结冰膨胀导致管路破裂;定期检查管路接口密封性,对老化的密封垫及时更换,避免低温下密封性能下降引发渗漏。 管路疏通与排空:每次巡检时,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冲洗进样管路,清除管内残留的泥沙、藻类等杂质,防止低温下杂质冻结堵塞管路;若遇极端低温天气(如 - 10℃以下)且岸边站需短期停用,需彻底排空管路内水体,并用压缩空气吹扫管路,避免残留水分结冰损坏管路。 三、供电系统稳定保障 太阳能供电维护:冬季光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需定期清理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积雪、积霜,确保光电转换效率;检查电池板支架牢固性,防止积雪重压导致支架变形;对储能蓄电池,加装保温箱并监测电池温度,避免低温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必要时补充充电,确保蓄电池电量满足设备夜间及阴雪天供电需求。 市电与备用电源检查:若岸边站配备市电供电,定期检查供电线路绝缘层是否因冻融老化破损,确保线路无短路风险;测试备用电源(如柴油发电机、应急电源)启动性能,每月进行一次空载运行,确保极端天气下市电中断时能及时切换供电,避免监测数据中断。 四、数据安全与远程监控 数据备份与传输保障:增加数据备份频率,每日将监测数据同步备份至本地存储与云端服务器,防止低温导致数据采集器故障丢失数据;检查无线通信模块(如 4G/5G 模块)信号强度,清理天线表面积雪、冰霜,确保数据传输稳定,若信号弱,及时调整天线位置或加装信号放大器。 远程预警设置:在数据管理平台设置低温预警、设备故障预警(如管路压力异常、传感器离线),当监测到环境温度低于设定值或设备参数异常时,自动发送报警信息至运维人员,便于及时处置,减少故障持续时间。 五、定期巡检与应急处置 巡检频次与内容:冬季增加巡检频次,每 1-2 周进行一次现场巡检,重点检查设备保温状态、管路伴热运行情况、供电系统稳定性;记录环境温湿度、设备运行参数,对比历史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保温罩加热效率下降、电池容量衰减)。 应急方案准备:制定冬季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冰雪天气、设备冻损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提前储备保温材料、电伴热配件、备用传感器等物资;若发生管路冻裂、设备故障,优先采用临时保温措施(如包裹保温棉)防止故障扩大,尽快更换损坏部件,恢复岸边站正常运行。 通过上述冬季运维策略,可有效抵御严寒环境对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的影响,降低设备故障风险,保障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准确性,为冬季水质监管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