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作为近岸水体水质实时监测的重要设施,凭借安装便捷、占地面积小、适配性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近岸水域监测。其安装流程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兼顾设备稳定性、数据传输可靠性及现场环境适配性,若安装环节存在疏漏,易导致设备运行故障、监测数据失真,甚至因结构不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规范的安装流程是保障监测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是流程的首要环节,需从现场勘察、设备核查与物资准备三方面开展。现场勘察需明确安装点位的地质条件(如土壤类型、承载力)、水文环境(如水位变化、水流速度)及周边基础设施(如电源接入点、通信信号覆盖情况),确保点位选择符合监测需求 —— 避开地质松软区域(防止立杆倾斜)、水位波动过大区域(避免采样设备受损),且能便捷接入供电与通信网络。设备核查需逐一检查监测站核心组件(如立杆主体、采样系统、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传输模块、供电设备)的外观完整性与型号一致性,确认无部件缺失、破损或型号错配,同时核查配件(如固定螺栓、防水接头、线缆)的数量与规格是否符合安装要求。物资准备需根据安装方案,配备必要的施工工具(如钻孔机、水平仪、扳手)、安全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滑手套)及应急物资,确保安装过程高效、安全。 基础施工是保障立杆稳定性的关键步骤,需按设计要求完成地基开挖与浇筑。首先根据立杆规格与现场地质条件,确定地基开挖尺寸(深度、直径),开挖过程中需清理地基内的碎石、杂草等杂物,确保地基底部平整、坚实;若地质松软,需铺设碎石垫层或加装钢筋骨架,增强地基承载力。随后进行混凝土浇筑,选用符合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振捣密实,避免出现气泡或裂缝,同时按设计位置预埋固定螺栓(用于连接立杆底座),确保螺栓位置准确、垂直度达标。浇筑完成后需进行养护,养护期间需避免地基受外力碰撞,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入后续安装环节,防止因地基强度不足导致立杆倾斜或沉降。 设备组装与固定需按自上而下的顺序逐步开展,兼顾结构稳定与设备保护。首先进行立杆组装,将立杆主体与底座、顶部支架(用于安装太阳能板、通信天线)连接,连接部位需使用高强度螺栓紧固,同时通过水平仪校准立杆垂直度,确保立杆无倾斜 —— 垂直度偏差需控制在规范范围内,避免因立杆倾斜导致顶部设备受力不均或采样位置偏移。其次安装采样系统,将采样管路、潜水泵(或采样器)按设计路径固定在立杆上,采样口需设置在适宜水位深度(避开水面漂浮物与底部沉积物),管路固定需预留一定伸缩量(应对水位变化),且接口处需做好防水密封处理(防止雨水渗入或水体泄漏)。随后安装分析仪器与数据采集模块,将仪器固定在立杆中部的防护箱内,防护箱需具备防水、防尘、防晒功能,仪器摆放需便于后续维护,且与采样管路的连接需顺畅,避免管路弯折导致采样不畅。 系统连接与调试是确保监测站功能正常的核心环节,需完成供电、通信与检测功能的调试。供电系统连接需根据配置(如市电、太阳能供电),将电源线按规范接入设备,太阳能供电系统需调整太阳能板安装角度(最大化接收光照),同时检查储能电池的连接与充电状态,确保供电稳定。通信系统调试需连接数据采集模块与通信设备(如 4G/5G 模块、卫星终端),测试与岸基平台的通信连接,确保数据能实时上传,同时验证远程控制指令的接收与执行能力(如远程启动采样、校准仪器)。检测功能调试需进行空载运行与模拟采样测试,空载运行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启动,无异常噪音或故障提示;模拟采样测试需采集标准溶液或现场水样,验证分析仪器的检测精度与数据准确性,若数据偏差超出范围,需进行仪器校准或参数调整,直至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 安装验收与文档整理是流程的收尾环节,需全面核查安装质量与功能完整性。验收需对照设计方案与技术规范,检查立杆垂直度、基础稳定性、设备安装位置、管路连接密封性等,同时进行连续运行测试(通常为 24-48 小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与数据传输稳定性,确保无故障发生。文档整理需收集安装过程中的各类记录(如现场勘察报告、地基施工记录、设备调试数据),编制安装验收报告,明确安装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设备参数及验收结果,为后续设备维护与数据溯源提供依据。 总之,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的安装流程需围绕 “安全稳定、功能完备、数据可靠” 的原则,从准备到验收的每个环节均严格把控。只有规范安装流程,才能确保监测站在复杂的近岸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持续提供准确的水质监测数据,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