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因长期暴露于户外,易受暴雨、强风、高温、低温、雷电等极端天气影响,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中断或监测精度下降。应对需遵循 “预警前置、防护到位、事后排查” 原则,从多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具体指南如下: 首先,强化极端天气预警与事前准备,建立应对基础。需提前对接气象部门,获取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如预警等级、影响时段、强度),根据预警类型启动对应预案:针对强风、暴雨,提前检查立杆结构稳定性,加固立杆底部固定螺栓,清理立杆周边杂物(如树枝、广告牌),避免杂物被风吹倒撞击设备;针对高温、低温,提前为监测柜加装温控装置(如空调、加热片),检查温控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确保柜内温度维持在设备适用范围(通常为 - 10-40℃);针对雷电天气,提前检测防雷接地系统,测量接地电阻(需≤4Ω),确保避雷针、接地线缆连接完好,避免雷击损坏电路。同时,备份监测数据至云端或本地存储设备,防止极端天气导致数据丢失;准备应急物资(如防水布、备用电源、工具包),便于现场快速处置。 其次,落实极端天气期间现场防护,减少设备损伤。暴雨天气时,重点防护监测柜与采样系统:为监测柜加装防水罩,检查柜门密封胶条是否老化,防止雨水渗入损坏内部仪器;将采样管路抬高至安全水位以上,避免雨水倒灌污染管路或导致水泵故障,若水位过高,可暂时关闭采样泵,待雨势减弱后恢复;同时疏通立杆周边排水通道,防止积水浸泡立杆基础或监测设备。强风天气时,固定户外线缆(如数据传输线、电源线),避免线缆被风吹断或缠绕;检查监测探头(如水质传感器)的固定支架,加固松动部件,防止探头被风吹移位或脱落。高温天气时,确保温控装置满负荷运行,定期查看柜内温度,若温度超标,可临时增加散热风扇或遮阳棚;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设备检修,防止人员中暑或仪器因温差过大受损。低温天气时,启动监测柜加热装置,防止管路内水体结冰堵塞,若设备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可更换耐低温试剂与电解液,避免试剂冻结影响检测。 再者,开展极端天气后设备全面检查,排除隐患。天气稳定后,按 “先结构后设备、先外部后内部” 顺序排查:检查立杆结构是否倾斜、变形,基础是否沉降,若存在结构问题,需停止设备运行并联系专业人员维修;清理设备表面污垢(如雨水冲刷的泥沙、杂物),检查监测柜外壳是否破损,内部是否进水,若进水需断电后烘干设备,更换受潮部件(如电路板、传感器)。针对监测设备,重点检查采样泵、管路、传感器状态:采样泵需测试运行是否正常,有无异响或卡顿;管路需检查是否堵塞、漏液,若堵塞需疏通或更换;传感器需校准零点与量程,测试数据响应是否灵敏,若数据漂移过大,需重新校准或更换传感器。同时检查数据传输系统,确认数据是否连续,有无丢失,若存在数据断点,需补充采集或联系技术人员恢复数据。 最后,完善数据与维护记录,优化应对预案。记录极端天气应对全过程:包括预警信息、采取的防护措施、设备受损情况、修复过程与结果;分析应对过程中的不足(如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设备损坏),更新应急预案,例如针对频繁暴雨区域,可提升监测柜防水等级或抬高立杆安装高度;定期组织极端天气应对演练,提高运维人员处置能力,确保下次极端天气来临时能快速、有效应对。 综上,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极端天气应对需通过预警前置、现场防护、事后排查、预案优化形成闭环管理,减少极端天气对设备与监测的影响,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准确性,为水环境管控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