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汞监测仪标准溶液储存需遵循 “防挥发、防吸附、防污染、安全可控” 原则,针对汞元素易挥发(尤其在常温下)、易被容器吸附、且具有高毒性的特性,通过严格控制储存环境、选择适配容器及规范操作流程,维持标准溶液浓度稳定,避免浓度偏差影响仪器校准精度,同时防范汞泄漏引发的安全与环境风险。 一、储存环境条件管控 温度控制:标准溶液需存储于 2-8℃的冷藏环境(如专用防爆冰箱),避免室温存储导致汞挥发加速,或温度剧烈波动引发溶液浓度不均。冷藏环境需配备温度记录仪,每日至少记录 2 次温度数据,确保温度波动范围不超过 ±1℃;禁止将标准溶液与发热设备(如冰箱压缩机附近)或易产生温度变化的物品(如频繁开启的试剂瓶)近距离存放。 湿度与光照控制:储存环境相对湿度需维持在 40%-60%,避免高湿度导致容器外壁结露、标签模糊,或水分侵入容器影响溶液稳定性;标准溶液需使用棕色避光容器,且存储区域需远离强光直射(如阳光、紫外灯),防止光照引发汞化合物分解,导致溶液浓度下降。 通风与隔离要求:储存空间需具备良好通风条件(如安装防爆排风扇),若发生溶液泄漏,可及时排出挥发的汞蒸气;标准溶液需单独存放于带锁的防爆试剂柜中,与酸类、碱类、还原性试剂严格隔离,防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汞的衍生物,改变溶液特性;试剂柜内张贴 “剧毒试剂” 警示标识,仅限授权人员接触。 二、储存容器选择与处理 容器材质与规格:优先选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的试剂瓶,这类材质对汞的吸附性低,且耐化学腐蚀;禁止使用玻璃容器(尤其是普通玻璃),因玻璃表面的硅羟基易吸附汞离子,导致溶液浓度降低;试剂瓶规格需与溶液用量匹配,尽量选择小容量瓶(如 100mL、250mL),减少溶液开封后与空气接触的次数。 容器预处理与密封:新容器使用前需用 5% 硝酸溶液浸泡 24 小时,去除内壁可能残留的金属杂质,再用去离子水(电阻率≥18.2MΩ・cm)反复冲洗至中性,最后置于 60℃以下烘箱烘干,冷却后备用;溶液分装后,需立即盖紧瓶盖,瓶盖内侧加装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必要时在瓶口缠绕聚四氟乙烯胶带,增强密封性,防止汞蒸气泄漏或空气进入。 三、使用与管理规范 取用与分装要求:取用标准溶液时,需在通风橱内操作,佩戴防毒口罩、耐酸碱手套及防护眼镜;使用专用的移液管(HDPE 或 PTFE 材质),禁止用未经清洁的器具直接伸入瓶内,防止交叉污染;若需分装,需使用预先处理好的洁净容器,分装后立即标注分装日期、浓度及分装人,避免与原溶液混淆。 有效期与浓度核查:标准溶液需标注制备日期与有效期,通常未开封的标准溶液有效期不超过 6 个月,开封后需在 1 个月内使用完毕;每周需对储存的标准溶液进行浓度核查,取少量溶液用在线汞监测仪进行检测,若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超过 ±3%,需立即停止使用,重新配制新的标准溶液;核查数据需详细记录,作为有效期管理的依据。 废弃处理:过期或变质的标准溶液需集中收集于专用的密封容器(材质同储存容器),标注 “废弃汞标准溶液”,不可随意倾倒或与其他废液混合;废弃溶液需交由具备剧毒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处置前需记录溶液种类、量及处置时间,确保处理流程合规可追溯。 四、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所有接触标准溶液的操作,必须穿戴全套防护装备,操作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手部,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若溶液不慎接触皮肤,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必要时就医;若吸入汞蒸气,需迅速转移至通风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就医。 泄漏应急:若发生溶液泄漏,需立即隔离泄漏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用一次性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吸汞棉)覆盖泄漏液,避免汞蒸气扩散;吸附后的废弃物需装入密封袋,按剧毒废物处理;泄漏区域用 5% 硫代硫酸钠溶液擦拭,中和残留的汞离子,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洁,清洁后检测区域汞浓度,确保达标后方可恢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