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锰监测仪通过试剂与水样中锰离子的特异性反应实现浓度实时监测,长期运行易因试剂变质、管路堵塞、部件老化等导致检测偏差或设备故障。日常维护需聚焦 “防故障、保精度、稳运行” 目标,遵循七大关键步骤,确保仪器持续满足水质监测技术要求,为锰污染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一、每日设备状态与数据巡检 每日需优先核查仪器运行状态与数据稳定性,及时发现潜在异常。通过仪器操作界面查看实时检测数据,观察数据是否在合理波动范围(无骤升骤降、恒值等异常),若数据异常需记录波动时间与幅度;检查仪器指示灯、显示屏是否正常,无报错提示(如 “试剂不足”“管路堵塞”);查看采样泵、电磁阀等流体部件运行声音是否平稳,无异响或卡顿。同时,导出前 24 小时检测数据,对比相邻时段数据变化趋势,若出现系统性偏差(如持续偏高或偏低),需标记并在后续维护中重点排查,避免异常数据累积影响监测结果。 二、试剂储存与余量检查 试剂有效性是检测准确的基础,需每日检查试剂状态与余量。查看试剂储存罐液位,确保各试剂(如显色剂、缓冲剂、氧化剂)余量不低于总容积的 1/3,不足时及时补充同批次、在有效期内的试剂,补充前确认试剂无结块、变色、分层等变质现象;检查试剂储存环境,确保温度(10-25℃)、湿度(≤60% RH)符合要求,避光储存的试剂需确认遮光措施完好,防止试剂因光照、温湿度异常失效;查看试剂管路接口是否密封,无渗漏,若发现管路接口有试剂残留,需清洁后重新紧固,避免试剂泄漏导致浓度变化或污染设备。 三、采样与反应管路清洁 管路堵塞或污染会影响样品传输与反应效率,需每 2-3 日清洁一次。关闭采样泵,拆卸采样管路与反应管路接口,用无离子水反向冲洗管路,去除内壁附着的悬浮颗粒与试剂残留;若管路内有顽固沉积物(如锰氧化物沉淀),需配制弱酸性清洗液(如 5% 柠檬酸溶液),循环冲洗管路 10-15 分钟,再用无离子水冲洗至出水 pH 呈中性;清洁后重新连接管路,检查接口密封性,启动采样泵测试流速,确保流速稳定在仪器规定范围(如 5-10mL/min),无流速骤降或断流现象,避免因管路问题导致采样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 四、比色皿与光学部件维护 光学检测部件是浓度计算的核心,需每周重点维护。取出比色皿,用无尘布蘸取无离子水轻柔擦拭外壁,去除指纹、水渍,检查比色皿内壁是否有污渍或划痕,若有污渍可用中性清洁剂浸泡后冲洗,划痕严重时需更换;清洁光学检测模块(光源、检测器)的透光窗口,用专用镜头纸擦拭,去除灰尘或试剂雾滴,避免遮挡光线影响吸光度检测;检查光源亮度是否稳定,通过仪器自检功能查看光源强度值,若低于标准值的 80%,需及时更换光源,确保光学检测精度。 五、定期零点与量程校准 校准是消除仪器漂移的关键,需每 1-2 周开展一次。零点校准:用无锰离子的空白溶液(如超纯水)作为校准液,按仪器校准程序完成零点设定,确保零点吸光度值≤0.002,若偏差超标,需重新清洁比色皿与管路后重试;量程校准:选用 2-3 个浓度梯度的锰标准溶液(覆盖仪器测量范围),依次完成各浓度点校准,生成校准曲线,确保相关系数 R²≥0.998,若某浓度点偏差超过 ±5%,需重新配制标准溶液,检查试剂有效性后再次校准,校准完成后记录曲线参数,便于后续追溯。 六、电极与传感器维护(若含辅助电极) 若仪器配备 pH、温度等辅助电极,需每周维护以保障反应条件稳定。取出 pH 电极,用专用电极清洗液去除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再浸泡在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活化 30 分钟,活化后校准 pH 电极,确保测量误差≤±0.02pH;检查温度传感器探头是否清洁,无结垢,用无离子水冲洗后擦干,测试传感器响应速度,确保温度变化时读数更新及时,无滞后;维护后将电极与传感器归位,检查线缆连接牢固,无破损,避免因辅助电极异常导致反应 pH、温度控制偏差,影响锰离子反应效率。 七、设备外壳与电路防护 设备外部与电路防护可延长使用寿命,需每月全面维护。用湿布擦拭仪器外壳,去除表面灰尘与试剂残留,检查外壳密封胶是否老化开裂,开裂处需重新打胶密封,防止水汽或灰尘进入内部电路;打开设备侧盖(断电状态),用压缩空气(低压)吹扫内部电路板、风扇等部件,去除灰尘,检查电路接口是否松动、氧化,氧化接口需用无水乙醇擦拭清洁,重新插拔紧固;检查散热风扇运行是否正常,风扇滤网是否堵塞,堵塞时需清理或更换,确保设备内部散热通畅,避免高温导致电路元件损坏,维护完成后通电自检,确认设备无报错,恢复正常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