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快速检测测试包凭借便携、高效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泳池水、工业废水等场景的余氯浓度初筛,其检测结果准确性直接依赖规范的操作流程。使用需遵循 “准备 - 取样 - 反应 - 判读” 的逻辑,严格把控各环节操作细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检测偏差,确保满足水质安全快速筛查的需求,符合余氯检测相关技术规范。 一、使用前准备与状态核查 使用前需完成测试包状态检查与辅助工具准备,为检测奠定基础。首先核查测试包完整性与有效性:确认测试包外包装无破损、无漏液,内部分装的试剂管(或试剂片)、采样杯、比色卡等组件齐全;查看试剂保质期,禁止使用超过有效期或开封后超期(通常开封后 1 个月内)的试剂,若试剂出现结块、变色、分层等变质现象,需立即更换新测试包。其次准备辅助工具:根据测试包要求准备无余氯水(如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用于空白对照或清洗)、计时器(精确至秒,控制反应时间)、一次性手套(避免手部汗液或污染物污染样品),若检测水样温度过低或过高,需准备温度计,确保水样温度符合测试要求(通常为 15-25℃)。此外,阅读测试包说明书,明确试剂添加顺序、反应时间、判读标准等关键参数,避免因操作步骤混淆导致检测失败。 二、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规范采集水样是确保检测代表性的关键,需避免水样污染或余氯损耗。水样采集时,选择清洁、干燥的专用采样杯(测试包配套或洁净无余氯的容器),采集前用待检测水样润洗采样杯 2-3 次,去除杯壁残留的杂质或无余氯水;采集水样时需快速接取,避免水样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防止余氯挥发导致浓度降低),采样体积需严格遵循说明书要求(如 10mL 或 25mL),液面需与采样杯刻度线平齐,误差不超过 ±0.5mL。若水样浑浊或含悬浮杂质,需用测试包配套的滤膜过滤(或静置片刻取上清液),避免杂质吸附余氯或干扰显色反应;若水样 pH 值超出试剂反应适宜范围(通常为 6-8,具体以说明书为准),需用配套的 pH 调节剂(酸性或碱性)少量多次调节,每次调节后用 pH 试纸确认 pH 值,防止 pH 值异常影响余氯与试剂的反应效率。 三、试剂添加与反应控制 试剂添加需精准控制剂量与顺序,同时严格把控反应条件,确保反应充分且稳定。按说明书规定的顺序添加试剂:若为试剂管型测试包,将定量水样缓慢倒入试剂管中(避免液体溅出),盖紧试剂管盖;若为试剂片型,将试剂片放入采样杯的水样中,用洁净玻璃棒轻轻搅拌至试剂完全溶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试剂或搅拌棒)。试剂添加剂量需准确:使用测试包自带的专用滴管(或固定剂量试剂管)添加液体试剂,每滴试剂需完全滴入水样中,避免滴加时药液挂壁或滴漏;若试剂为粉末状,需确保全部倒入水样,无残留于包装内。反应控制方面,需用计时器记录反应开始时间,严格遵循说明书规定的反应时长(通常为 3-10 分钟),反应期间禁止晃动或加热水样,避免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如阳光直射、靠近热源),防止影响反应速率或导致显色不稳定;若反应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无显色、显色过快或过慢),需停止检测,重新核查水样预处理、试剂状态,更换新测试包重试。 四、结果判读与记录 准确判读结果并规范记录,是保障检测数据可追溯的重要环节。判读需在反应时间结束后立即进行,避免超过规定判读窗口(通常为反应结束后 5 分钟内)导致颜色褪去或加深。判读时,将装有反应液的容器(试剂管或采样杯)与标准比色卡并排放置,置于自然光或白色 LED 灯下(避免强光直射或昏暗环境),视线与比色卡、反应液保持水平,逐阶对比反应液颜色与比色卡色块的深度,选择最接近的色块对应的浓度值作为检测结果;若反应液颜色介于两个色块之间,取中间浓度值(或按说明书规定的估算方法计算),禁止主观臆断或随意选取浓度值。判读完成后,需详细记录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日期、水样来源、水样温度、测试包批号与有效期、检测结果及异常情况(如显色异常、水样预处理情况),记录需清晰准确,纳入检测档案保存。检测结束后,将使用过的试剂管、采样杯等按危险废物规范处置(如密封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理),禁止随意丢弃,同时清洁双手,避免试剂残留接触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