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测定仪通过比色皿承载显色后的氨氮反应液,利用光学系统检测吸光度以计算氨氮浓度,比色皿的洁净度、完整性直接决定光学检测的准确性。若比色皿清洁不彻底、维护不当,易引发吸光度偏差、数据重复性差等问题,进而导致氨氮浓度检测结果失真,影响水质评价与污染防控决策。需明确比色皿清洁维护对数据准确性的核心影响,同时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一、比色皿清洁不彻底对数据准确性的干扰 比色皿内壁残留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光的透过与吸收,导致检测数据偏离真实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残留试剂与样品干扰:前次检测后,比色皿内壁若残留氨氮反应液(含显色剂、氨氮化合物),再次使用时会与新样品反应,形成额外有色物质,导致吸光度偏高,最终计算出的氨氮浓度虚高;若残留酸性或碱性清洗液,会改变新样品的 pH 值,影响显色反应效率,造成吸光度偏低或显色异常,引发浓度检测值偏低。其二,颗粒物与污渍遮挡:比色皿内壁附着的灰尘、悬浮颗粒或干涸的样品残渣,会散射或反射检测光线,减少有效透光量,使仪器误判吸光度升高,对应氨氮浓度检测结果偏大;若污渍分布不均,还会导致同一浓度样品多次测量的吸光度波动剧烈,数据重复性差(相对偏差超过 ±5%),无法满足检测精度要求。其三,有机污染物吸附:长期检测含高有机物的水样后,比色皿内壁易吸附有机物膜,该膜会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的检测光(氨氮检测常用 420nm 左右波长),导致吸光度测量值系统性偏差,且偏差随使用次数累积,若不及时清洁,会使检测数据持续偏离真实值,失去参考意义。 二、比色皿维护不当引发的检测误差 比色皿的物理损伤与储存不当,会破坏其光学特性与结构完整性,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一方面,物理损伤导致光学性能下降:比色皿若出现划痕(尤其是内壁)、裂纹或透光面磨损,会改变光线传播路径,增加光的散射损失,使检测到的吸光度低于真实值,对应氨氮浓度计算结果偏低;若比色皿出现变形(如受热或挤压导致的容积变化),会使反应液体积与仪器设定的光学检测路径不匹配,导致吸光度测量偏差,例如容积变大时,反应液厚度增加,吸光度偏高,浓度检测值虚高。另一方面,储存不当加速性能退化:比色皿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易滋生霉菌或吸附灰尘,使用前若仅简单冲洗,无法彻底去除污染物;若储存时与腐蚀性试剂(如强酸、强碱)接触,会腐蚀比色皿透光面(如石英材质比色皿长期接触氢氟酸会受损),降低透光率,导致吸光度测量精度下降;若多个比色皿堆叠存放,易造成透光面划伤或密封性能下降(带盖比色皿),进一步加剧检测误差。 三、规范比色皿清洁与维护的操作要点 为消除上述影响,需建立标准化的比色皿清洁与维护流程,保障其光学性能与结构完好。清洁方面,需分步骤开展:使用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比色皿内壁,去除大部分残留反应液;再用无离子水冲洗 2-3 次,避免自来水残留的矿物质沉积;若内壁有顽固污渍或有机物膜,可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如 5% 洗洁精溶液)浸泡 10-15 分钟,用专用软毛刷(刷头无划痕)轻柔刷洗内壁,禁止使用硬毛刷或砂纸,防止划伤;清洁后用无离子水彻底冲洗,最后用无尘纸巾吸干外壁水分(避免擦拭内壁),倒置晾干或放入烘干箱(温度≤60℃,避免高温变形)烘干。维护方面,需注重日常保护与储存:使用时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挤压,检测时确保比色皿与仪器比色槽匹配,无晃动或偏移;定期检查比色皿的完整性(每月 1 次),对有划痕、裂纹或变形的比色皿及时更换;储存时将比色皿放入专用的比色皿盒(内垫软泡沫),置于干燥、避光、阴凉的环境中,避免与腐蚀性物质同柜存放,且不同材质的比色皿(如玻璃、石英)分开储存,防止相互磨损。此外,每次使用前需检查比色皿的洁净度,若发现内壁有污渍,需重新清洁后再使用,确保比色皿始终处于最佳光学状态,为氨氮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