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水体中泥沙、悬浮颗粒含量骤增,高浊度环境易导致在线浊度检测仪采样管路堵塞、光学部件污染、流通池淤积,引发检测数据漂移、设备故障。需通过 “预防 - 防护 - 维护 - 应急” 全链条管控,制定专项防污堵方案,保障仪器持续稳定运行。 一、采样预处理系统优化:从源头减少污堵风险 预处理系统是阻断高浊度水体中杂质进入仪器的关键,需针对性升级改造。 采样管路选型与布置:选用大口径、内壁光滑的耐腐蚀管路(如聚四氟乙烯材质),减少颗粒附着与沉积;管路铺设需保持一定坡度,避免出现低洼积水段,同时缩短采样管路长度,减少杂质滞留时间;在采样泵入口处加装多级过滤装置(如不锈钢滤网,孔径依次从 500μm 降至 100μm),分级拦截泥沙、大颗粒杂质,且滤网需设计为可拆卸式,便于快速清洗更换。 反冲洗功能强化:为预处理系统加装自动反冲洗模块,设定雨季高频反冲洗周期(如每 1-2 小时一次),反冲洗时采用高压纯水或压缩空气(压力控制在 0.2-0.4MPa)逆向冲洗管路与滤网,彻底清除附着的杂质;反冲洗后需进行管路排空,避免残留水体中的颗粒再次沉积,确保采样通路通畅。 二、核心部件专项防护:避免污染物附着损伤 仪器核心部件(光学探头、流通池、检测窗口)易受高浊度水体污染,需加强防护与清洁。 光学探头防护:为光学探头加装可拆卸式防护套管(如石英材质),套管表面需进行防粘涂层处理,减少颗粒附着;在探头周围设置微型搅拌装置,保持探头周边水体流动,避免局部颗粒淤积;若仪器支持,启用探头自动清洁功能(如超声波清洗或毛刷清洁),雨季可将清洁频率提升至每 3-4 小时一次,清洁后用纯水冲洗残留杂质,确保探头透光率稳定。 流通池与检测窗口维护:定期拆卸流通池,用软毛刷蘸中性清洗剂轻柔刷洗内壁,去除附着的泥沙与有机物残留,再用超纯水反复冲洗至无残留;检测窗口需每日用专用镜头纸蘸无水酒精擦拭,去除表面污渍与水雾,避免污渍遮挡光路影响检测精度;安装流通池时需确保密封完好,防止高浊度水体渗漏污染仪器内部。 三、定期维护流程:建立雨季专项维护机制 雨季需缩短维护周期,强化关键环节检查,避免污堵隐患累积。 日常巡检(每日 1 次):检查采样管路是否有弯折、泄漏,观察滤网是否出现堵塞(如采样流量下降),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查看仪器显示屏数据是否稳定,若出现读数骤升骤降或无响应,需排查是否存在管路堵塞或部件污染;记录采样流量、反冲洗次数、清洁情况等数据,建立维护台账。 深度维护(每 3-5 天 1 次):彻底拆卸预处理系统滤网、采样泵,用高压纯水冲洗内部叶轮与腔体,去除沉积的泥沙;拆解光学探头与流通池,检查敏感部件是否有划痕、破损,若存在顽固污渍,可用稀盐酸(浓度≤5%)浸泡 5-10 分钟后冲洗干净;校准仪器零点与量程,使用标准浊度溶液验证检测精度,确保数据准确。 部件更换(按需):滤网、密封垫等易损件在雨季需储备足量备件,若滤网出现破损、密封垫老化,需立即更换,避免杂质通过破损处进入仪器;采样泵叶轮若出现磨损导致流量下降,需及时更换叶轮,保障采样效率。 四、应急处理措施:快速响应突发污堵故障 若仪器突发严重污堵(如管路完全堵塞、光学部件重度污染),需按应急流程快速处理。 管路堵塞应急:立即关闭采样泵,拆卸堵塞管路段,用专用通管工具(如柔性通条)疏通管路,若堵塞物坚硬,可注入少量稀盐酸(浓度≤10%)浸泡 10 分钟后用高压纯水冲洗;疏通后启动采样泵测试流量,确认通畅后恢复正常运行。 光学部件污染应急:将光学探头从仪器中取出,用超声波清洗仪(功率≤300W)清洗 5-10 分钟,去除顽固附着物;清洗后用超纯水冲洗,吸干水分后重新安装,启动仪器进行零点校准,若校准失败,需检查探头是否损坏,必要时更换探头。 数据异常应急:若因污堵导致数据异常,需暂停仪器运行,待维护完成后,采集同一水样用实验室浊度仪检测,对比在线仪器数据,偏差在允许范围(通常 ±5%)内方可恢复运行;若偏差过大,需重新检查维护流程,排除隐性污堵隐患。 通过优化预处理系统、强化核心部件防护、建立专项维护机制与应急流程,可有效应对雨季高浊度环境下在线浊度检测仪的污堵问题,保障仪器长期稳定运行,为水体浊度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助力雨季水环境质量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