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电极(多为光学电极或超声波电极)长期使用易因表面污染、敏感层老化导致检测精度下降,需通过规范的活化恢复电极性能,再经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全流程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分阶段把控细节,保障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一、电极活化前准备 活化前需做好设备与物料准备,避免操作中断。首先切断检测仪电源,拆卸电极时需记录电极安装位置与接线方式,防止后续安装错误;准备专用活化试剂(按电极型号选择,如稀酸、稀碱或专用活化液)、超纯水、无尘布、专用清洁工具(如软毛刷)及防护装备(手套、护目镜)。其次检查电极外观,观察电极敏感层(如光学窗口、超声探头)是否有划痕、破损或顽固污垢,若存在破损需优先更换电极;清洁电极外壳与接线端子,用无尘布蘸超纯水擦拭去除表面灰尘,确保接线端子无氧化痕迹,为活化操作奠定基础。 二、电极活化操作流程 活化需根据电极类型选择对应方法,核心是去除敏感层污染物、恢复活性。 预处理清洁:将拆卸后的电极放入超纯水中浸泡 10-15 分钟,软化表面附着的污泥残渣;用软毛刷轻轻刷洗敏感层,避免用力刮擦损伤表面;若有顽固油污或有机物污染,可蘸取少量中性清洗剂轻柔擦拭,再用超纯水反复冲洗至无残留,最后用无尘布吸干电极表面水分。 活化处理:将清洁后的电极完全浸入专用活化液中,按说明书控制活化时间(通常 30 分钟 - 2 小时),活化过程中避免电极触碰容器壁,防止敏感层受损;活化液需现配现用,浓度严格按要求配制,避免浓度过高腐蚀电极或浓度过低影响活化效果。 活化后清洗:活化完成后,立即将电极从活化液中取出,用超纯水持续冲洗 5-10 分钟,彻底去除残留活化液,防止活化液影响后续检测;冲洗后将电极置于超纯水中浸泡 20 分钟,让电极敏感层充分复水,恢复正常响应性能,最后吸干水分备用。 三、校准前准备 校准前需确保设备与环境满足条件,保障校准精度。首先将活化后的电极按原安装位置复位,连接好接线端子,检查电极与检测仪的通信是否正常,确保无信号中断;开启检测仪电源,预热 30 分钟以上,待仪器电路系统与电极状态稳定后再进行校准。其次准备标准污泥悬浮液(浓度覆盖检测仪常用量程,且浓度已知、均匀无沉淀),标准液需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使用前需摇匀并放置至室温;清洁校准用容器(如比色管、烧杯),确保容器无杂质污染,避免影响标准液浓度。 四、电极校准操作步骤 校准需按 “零点校准 - 量程校准” 顺序进行,确保覆盖检测范围。 零点校准:将电极浸入经过过滤处理的纯水中(或厂家指定的零点校准液),启动检测仪零点校准程序;待检测仪读数稳定后(通常需 3-5 分钟),确认当前读数是否接近零点,若偏差较大,需检查电极是否清洗干净或纯水是否纯净,调整后重新进行零点校准,直至读数符合零点要求,完成后保存零点参数。 量程校准: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依次将电极浸入不同浓度的标准污泥悬浮液中;每更换一种浓度,需等待检测仪读数稳定,记录仪器显示值与标准液实际浓度的偏差;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 ±5%),通过检测仪校准界面调整校准系数,使仪器显示值与标准液浓度一致;所有浓度点校准完成后,生成校准曲线,验证曲线线性度(要求 R²≥0.998),线性合格则保存校准参数,不合格需重新检查标准液或电极状态,再次校准。 五、校准后验证与维护 校准完成后需通过验证确保效果,同时做好后续维护。将电极重新安装至在线检测系统,通入实际污泥水样,对比校准前后的检测数据,观察数据稳定性与合理性;若条件允许,可采集同一水样用实验室方法检测,验证在线检测仪数据与实验室数据的一致性,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即说明校准有效。此外,记录活化与校准全过程信息,包括日期、操作人员、活化试剂浓度与时间、标准液浓度、校准前后读数等,建立电极维护档案;校准后定期检查电极状态,建议每 1-2 个月进行一次简易清洁,每 3-6 个月重复一次活化与校准流程,确保电极长期保持良好性能,为在线污泥浓度检测提供准确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