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重金属测定仪使用后的清洁是维护仪器性能、避免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需针对不同部件的材质与污染特性,采用针对性的清洁方法,涵盖光学系统、反应容器、管路系统及仪器表面等多个部分,确保清洁彻底且不损伤设备。 光学系统的清洁需注重保护精密部件。比色皿作为光信号检测的核心组件,使用后需立即用蒸馏水冲洗,去除残留的试剂与样品液,若内壁有污渍,可用专用软毛刷蘸取少量中性洗涤剂轻轻刷洗,避免使用硬质刷子或腐蚀性清洁剂划伤透光面。清洗后需用蒸馏水多次漂洗,倒置沥干或用镜头纸吸干水分,防止水渍残留影响透光性。仪器的光路通道与检测窗口需定期用镜头纸蘸取无水乙醇擦拭,清除表面的灰尘与指纹,操作时避免触碰光学元件,防止汗液污染或物理损伤。 反应容器与接触样品的部件清洁需彻底去除化学残留。用于盛放样品与试剂的反应杯、试管等,需先用自来水冲洗去除大部分残留物,再用稀硝酸浸泡一段时间,以溶解附着的重金属离子,随后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对于带有搅拌功能的部件,如搅拌桨、转子等,需拆卸后单独清洁,去除表面的附着物,确保转动时无杂质脱落。连接样品的接口与密封垫需用蘸有蒸馏水的棉签擦拭,检查是否有试剂结晶残留,必要时用软布蘸取专用清洁剂处理,防止残留物质腐蚀密封材料。 管路系统的清洁需防止堵塞与交叉污染。仪器内部的试剂管路与样品管路,需在使用后启动清洗程序,用蒸馏水或专用清洗液进行冲洗,确保管路内无试剂残留。对于容易产生沉淀的试剂,需增加冲洗次数或采用反向冲洗方式,避免管路内壁结垢堵塞。若管路出现明显污染,可使用稀酸溶液循环冲洗,溶解附着的杂质,之后用蒸馏水冲洗至 pH 值中性,防止酸液对管路的腐蚀。清洗完成后需排空管路内的液体,避免液体残留滋生微生物或导致管路老化。 仪器表面与机械部件的清洁需兼顾外观与功能。机身外壳可用柔软的湿布擦拭,去除表面的灰尘、试剂溅渍,若有顽固污渍,可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轻轻擦拭,再用干布擦干,避免液体渗入仪器内部。旋钮、按键等控制部件需用干棉签清理缝隙内的灰尘,防止杂质堆积影响操作灵敏度。对于带有散热孔的部位,需定期用压缩空气吹扫,清除内部灰尘,保证散热通畅,避免仪器过热。 清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可忽视。清洁时需断开仪器电源,防止触电或损坏电路元件。不同部件的清洁工具需专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擦拭光学部件的镜头纸不可用于清洁其他部位。清洁试剂的选择需与部件材质匹配,如塑料部件避免使用有机溶剂,金属部件避免使用强酸溶液。清洁完成后需检查各部件是否安装到位,确保无清洁工具遗留在仪器内,待所有部件干燥后再通电使用。 通过系统性的清洁流程,水质重金属测定仪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残留物质对后续检测的干扰,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