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重金属测定仪通过光学或电化学原理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而气泡的存在会严重干扰检测精度 —— 光学检测中气泡会散射光线,导致吸光度异常;电化学检测中气泡会阻碍电极与溶液的接触,造成电流信号波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通过系统性操作避免气泡产生,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一、样品预处理阶段 水样采集时需缓慢注入容器,避免水流冲击产生气泡,若水样中溶解气体较多(如地下水、曝气池出水),需先进行脱气处理:将水样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 30 分钟,或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释放气泡,必要时可采用真空脱气装置,在 0.08MPa 真空度下处理 5 分钟,有效去除溶解的空气。对于含有悬浮物的水样,过滤时需控制流速,使滤液沿容器壁缓慢流下,避免漏斗出口处形成湍流裹挟气泡,过滤完成后需让溶液静置 10 分钟,待微小气泡上浮至液面后再取用。预处理所用容器需提前用纯水润洗 3 次,避免内壁残留的杂质成为气泡附着点。 二、检测前的溶液准备 配制标准溶液时,应将溶剂沿烧杯壁缓慢倒入溶质中,边倒边搅拌,搅拌速度以溶液表面不起漩涡为宜,防止空气卷入。稀释溶液时,移液枪的吸液和放液速度需平稳,吸液时枪头尖端浸入液面以下 1-2cm,避免吸空产生气泡;放液时枪头贴紧容器内壁,让溶液自然流出,切勿用力挤压活塞。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需现配现用,若需储存,应选择具塞容器并充满溶液,减少顶部空间的空气与溶液接触,储存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防止溶液中溶解气体逸出形成气泡。 三、仪器操作过程的规范 进样时,蠕动泵的转速需设定在合理范围(通常 30-50rpm),转速过快会导致管路内产生负压,吸入空气形成气泡,可通过调节泵管松紧度优化流速,确保溶液连续稳定输送。手动进样时,比色皿或电解池的装液量需控制在容积的 4/5 左右,装液时用滴管沿壁缓慢注入,避免溶液溅起产生气泡,若有气泡附着在壁上,可轻敲容器壁使其上浮,或用针头轻轻刺破气泡。检测前需检查流通池或比色皿的清洁度,内壁若有划痕或污渍会成为气泡附着点,需用专用清洁剂浸泡后冲洗干净,确保内壁光滑无杂质。 四、日常维护与设备校准 定期检查进样系统的泵管是否老化,老化的泵管会因弹性下降导致进液不均匀,产生脉冲式气泡,需每 3 个月更换一次泵管。清洁检测池时,用软毛刷蘸取 10% 硝酸溶液轻轻刷洗内壁,去除附着的生物膜和矿物质沉淀,这些物质会增加气泡的附着力,清洗后用纯水冲洗至中性,再用氮气吹干。校准仪器时,需使用经脱气处理的标准溶液,确保校准曲线不受气泡干扰,若校准过程中发现数据波动超过 5%,需检查是否有气泡进入检测区域,排除后重新校准。 五、特殊场景的应对策略 在低温环境下(<15℃),水样中溶解气体的溶解度升高,检测时温度升高易释放气泡,需将水样预热至室温(20-25℃)后再检测,预热过程中需缓慢搅拌,避免温度骤变产生气泡。对于高盐度水样,由于溶液表面张力较大,气泡不易破裂,可加入少量消泡剂(如聚醚类消泡剂,浓度≤0.1%),但需提前验证消泡剂对重金属检测无干扰。在线监测时,需在进样管路前安装气泡捕捉器,通过扩大管径降低流速,使气泡上浮至顶部排出,捕捉器需每日手动排气一次,确保其高效运行。 水质重金属测定仪的气泡干扰防控需贯穿 “采样 - 预处理 - 检测 - 维护” 全流程,通过规范操作、优化设备和针对性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气泡对检测的影响。只有消除气泡干扰,才能确保重金属浓度检测的准确性,为水质污染防治、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溶液状态,积累处理气泡问题的经验,形成个性化的防干扰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