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的运维需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的日常维护、精准的定期校准及高效的故障处置,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为水质监测提供连续可靠的数据支撑,其核心在于平衡设备性能与环境适应性。 
日常维护需形成标准化流程。每日需远程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包括各模块工作参数、试剂余量、数据传输情况,发现异常报警及时响应。每周现场检查试剂系统,确认试剂液位不低于总容量的 30%,观察试剂外观有无沉淀、变色,若出现异常需立即更换并记录原因。同时清洁采样管路与预处理装置,清除滤网杂物,确保水样流通顺畅,避免因堵塞导致采样量不足。传感器表面需每周擦拭,去除附着的生物膜与颗粒物,敏感部件需使用专用清洁剂,防止化学损伤。设备外壳及周边环境需保持整洁,清除遮挡物,确保太阳能板无积尘、通风口无堵塞。 定期校准需按层级精准实施。每月进行一次单点校准,使用中间浓度标准溶液验证测量准确性,相对偏差需控制在 ±5% 以内,超出范围则进行多点校准。每季度开展全量程校准,选用覆盖测量范围的至少 3 种浓度标准溶液,绘制校准曲线,相关系数需≥0.999,同时记录校准前后的参数变化,分析漂移趋势。温度、pH 等辅助传感器需同步校准,确保辅助参数测量准确,为数据补偿提供可靠依据。校准用标准溶液需在有效期内,且经过量值溯源,每次校准后需留存溶液样品,保存期不少于 7 天,以备复核。 故障处理需遵循快速响应机制。接到故障报警后,运维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现场,携带备用部件与检测工具,优先排查常见故障点。试剂管路泄漏需更换破损管路,重新紧固接口并进行压力测试;传感器无响应需检查供电与通讯线路,清洁接口或更换备用传感器;数据异常漂移需核查校准曲线,重新校准或更换失效试剂。故障处理过程需记录详细,包括故障现象、排查步骤、更换部件型号及处理结果,形成闭环档案。对于无法现场修复的故障,需启用备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不中断,待修复后进行比对测试,确认性能一致方可换回。 试剂管理需严格把控全流程。试剂存储需符合说明书要求,分类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环境,剧毒或腐蚀性试剂需单独上锁保管,建立领用登记制度。试剂更换需核对型号与批次,新试剂启用前需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比对试验确认与旧试剂的测量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废弃试剂及废液需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容器密封保存,标注成分与产生日期,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禁止随意倾倒,记录处置量与去向,确保符合环保要求。 环境适配与安全防护需持续优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运维重点,高温季节加强设备散热检查,低温季节做好管路防冻措施,避免试剂结晶堵塞。设备接地需定期检测,接地电阻保持≤4Ω,雷雨季节前检查防雷装置,确保避雷针与接地系统连接可靠。运维人员需配备齐全防护用品,包括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操作有毒试剂时需在通风条件下进行,避免直接接触。设备周边需设置防护围栏与警示标识,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定期检查安防装置,确保完好有效。 性能验证与记录管理需形成长效机制。每月进行一次质控样考核,使用盲样测试设备准确度,结果需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否则需查找原因并整改。每半年开展一次比对试验,与实验室标准方法同步测量实际水样,相对偏差需≤10%,验证数据的可靠性。所有运维活动需详细记录,包括维护日期、操作人员、工作内容、设备参数变化等,资料保存期不少于 5 年,通过数据分析评估设备性能衰减趋势,提前制定维护计划,最大限度降低故障风险。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运维要求,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可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与可比性,为水环境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