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悬浮物检测仪通过光学或称重原理实时监测水体中悬浮固体含量,其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水质评估与污染防控决策。数据异常若未及时识别,易导致误判水质状况,因此需建立科学的异常判断体系,从数据特征、设备状态、环境关联及验证对比多维度综合分析,精准识别异常数据,为后续故障排查提供方向。 
一、从数据自身变化特征判断异常是基础方法 首先关注数据稳定性,正常情况下,水体悬浮物含量会在合理范围内小幅波动,若数据突然出现跳变(如短时间内数值骤升或骤降超过正常波动范围的 50%),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值(如持续显示零、满量程值或某一恒定数值),且无明显水质变化诱因,大概率为数据异常。其次分析数据趋势合理性,若监测水体为稳定水体(如湖泊、水库),悬浮物数据应呈现平缓变化趋势,若出现无规律的剧烈波动、与历史同期数据趋势相悖(如雨季数据反而低于旱季),或数据变化幅度远超水体自身调节能力,需警惕数据异常;对于流动水体(如河流),虽数据波动较大,但仍应符合水流、潮汐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变化规律,若偏离该规律则需进一步核查。 二、结合设备运行状态判断数据异常是关键补充 定期检查检测仪核心部件状态,若传感器探头表面附着大量污染物(如藻类、淤泥)、光学镜头有划痕或污渍,会直接影响信号采集,导致数据失真;进样管路堵塞、泄漏或进样泵故障,会造成样品输送异常,引发数据波动或中断,此时对应的监测数据需判定为异常。同时关注设备报警信息,若仪器触发故障代码(如光源故障、通信中断、校准过期),或显示参数异常(如测量温度、压力超出正常范围),即使数据未出现明显跳变,也需将对应时段数据标记为异常,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 “假性正常数据” 误导判断。此外,核查设备校准状态,若校准周期超期、校准用标准溶液失效,或上次校准后未进行验证,仪器测量精度无法保障,其输出数据的可靠性降低,需重点排查该时段数据是否异常。 三、关联环境与工况因素判断数据异常需结合实际场景 自然环境变化(如暴雨、洪水、强风)会导致水体悬浮物含量短期内升高,此类数据变化属于正常现象,但需确认数据升高幅度与环境影响程度是否匹配,若环境扰动较小而数据异常飙升,或环境扰动消失后数据长期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则可能存在数据异常。工业或生活污水排放口附近的监测数据,需结合排污工况判断,若排污企业停产、减排措施生效时,数据仍持续偏高,或无排污行为时数据突然升高,需排查是否存在数据异常;同时关注水体 pH 值、温度等其他水质参数变化,若悬浮物数据异常与其他水质参数异常同步出现,且无合理关联(如 pH 值正常而悬浮物数据骤升),需警惕数据失真。 四、通过对比验证判断数据异常是最终确认手段 将在线悬浮物检测仪数据与实验室手工检测数据对比,选取同一采样点、同一时段的样品,分别用在线仪器与实验室标准方法检测,若两者相对偏差超过 ±10%(具体偏差范围需参照仪器精度要求),且排除实验室检测误差后,在线数据需判定为异常;多次对比均出现偏差超标的情况,需进一步排查仪器问题。同时开展同点位多设备比对,若同一监测点安装多台在线悬浮物检测仪,或与相邻点位检测仪数据对比,出现单台设备数据显著偏离其他设备、且无合理原因(如设备安装位置差异导致的正常偏差),则该台设备数据大概率异常。此外,利用历史数据验证,若某一时段数据与同条件下(如相同季节、相似水文条件)的历史数据偏差过大,且无新污染源、治理措施等因素影响,需判定数据异常。 判断在线悬浮物检测仪的数据异常需避免单一维度下的主观判定,需结合数据特征、设备状态、环境因素与对比验证形成闭环判断体系。对判定为异常的数据,需及时标记并暂停使用,同时排查异常原因(如清洁探头、维修设备、重新校准),待问题解决后重新验证数据准确性,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反映水体悬浮物含量,为水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