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悬浮物检测仪通过光学散射、透射或浊度关联等原理实现悬浮物浓度的实时监测,校准是消除仪器漂移、保障数据准确性的核心操作,需遵循 “准备 - 零点 - 跨度 - 验证” 的标准化流程,严格依据仪器技术说明书执行,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参数设置准确。 
校准前准备工作需提前 30 分钟完成,核心是保障设备状态与校准材料符合要求。首先确认检测仪处于正常待机状态,关闭水样进样通路,切断与监测系统的联动,避免校准过程中数据误传;检查校准所用的标准悬浮物溶液(通常为福尔马肼标准液或已知浓度的稳定悬浮液),确认溶液标签清晰、在有效期内且无分层、沉淀现象,同时准备好无悬浮物空白水(如超纯水或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确保空白水无杂质、浊度低于 0.1NTU;清理仪器检测池与光学部件,通过仪器自带的清洗程序冲洗 2-3 次,去除残留的悬浮物附着层,随后检查仪器供电电压与接地状态,避免电压波动影响校准信号采集,同时记录仪器当前的基础参数(如出厂编号、上次校准时间),为后续校准对比提供依据。 零点校准是建立检测基准的关键步骤,旨在消除空白水与仪器自身的背景干扰。第一步,将无悬浮物空白水通过专用管路连接至检测仪校准进样口,开启进样泵,使空白水以稳定流速(与正常检测时一致)进入检测池,确保检测池内充满空白水且无气泡残留,静置 5-10 分钟,待仪器读数稳定;第二步,在仪器操作界面进入 “零点校准” 模式,系统会自动采集空白水对应的检测信号(如散射光强度、透射光强度),并将该信号值设定为零点基准值,期间需保持空白水持续循环,避免检测池内出现液位波动;第三步,校准完成后,仪器会自动保存零点参数,此时需观察仪器显示的零点偏差值,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不超过 ±2%),需重新检查空白水纯度或检测池清洁度,排除干扰后再次执行零点校准。 跨度校准用于建立浓度与检测信号的对应关系,需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悬浮物溶液。第一步,根据检测仪的测量范围选择适宜浓度的标准溶液(通常为满量程的 80%-100%),将标准溶液连接至校准进样口,开启进样泵,使标准溶液缓慢进入检测池,替换原有空白水,静置 10-15 分钟,确保溶液在检测池内均匀分布,无浓度梯度;第二步,进入仪器 “跨度校准” 模式,输入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值,系统会自动采集标准溶液对应的检测信号,并建立信号与浓度的线性关联曲线,期间需避免触碰进样管路,防止溶液泄漏或浓度变化;第三步,校准过程中若仪器提示信号异常,需检查标准溶液是否变质、管路是否堵塞,排除问题后重新进样校准,直至跨度参数保存成功,线性相关系数需满足仪器要求(通常 R²≥0.995)。 校准验证与记录是保障校准有效性的收尾环节。第一步,完成零点与跨度校准后,切换回空白水进样,检测仪器零点读数,确认读数接近零值且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随后选用另一浓度的标准悬浮物溶液(通常为满量程的 50% 左右)进行验证,进样后观察仪器显示浓度与标准溶液实际浓度的偏差,若偏差超出 ±5%,需重新执行跨度校准;第二步,校准合格后,恢复检测仪的正常水样进样通路,开启与监测系统的联动,让仪器运行 1-2 个检测周期,观察实时数据是否稳定;第三步,详细记录校准信息,包括校准日期、时间、操作人员、标准溶液批次与浓度、零点及跨度参数、验证结果等,将记录纳入设备维护档案,同时在仪器内部存储校准数据,便于后续追溯与故障排查,校准完成后需在仪器显眼位置粘贴校准合格标识,标注下次校准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