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水中油检测仪(如基于紫外荧光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的电极式检测仪)的电极长期使用后,易因表面污染、活性层衰减、电解液损耗等出现老化,表现为检测灵敏度下降、数据漂移、响应迟缓等问题。修复需结合老化程度与电极类型,按 “清洁 - 活化 - 校准 - 部件维护” 的逻辑分层操作,最大程度恢复电极性能,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判断电极老化程度与类型,明确修复方向。先通过仪器自检功能查看电极状态:若仅数据轻微漂移、响应速度略慢,多为表面轻度污染或活性层轻度衰减,可通过清洁与活化修复;若数据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无响应或自检报错,可能存在活性层严重破损、电解液泄漏等问题,需结合部件更换修复。同时区分电极类型:光学类电极(如荧光检测电极)重点检查透光面与感光层,电化学类电极(如溶解油电化学传感器)重点检查工作电极活性层与参比电极电解液,避免修复方向偏差。 其次,开展基础清洁处理,去除表面污染诱因。对于光学类电极,先用无油超纯水冲洗透光面,去除附着的油污与悬浮颗粒物;若残留顽固油污,用蘸取专用无油清洁剂(如醇类清洁剂)的软布轻柔擦拭,避免划伤透光层;清洁后用氮气或洁净空气吹干,防止水分残留影响光学信号。对于电化学类电极,先用细砂纸(粒度需匹配电极材质,避免过度磨损)轻轻打磨工作电极表面,去除氧化层与油污;再将电极浸泡于无油清洗液中超声清洗 10-15 分钟,彻底清除缝隙内残留污染物;清洗后用无油超纯水冲洗干净,吸干表面水分,为后续活化做准备。 再者,针对性进行电极活化,恢复核心检测性能。光学类电极若感光层活性下降,可按说明书要求浸泡于专用活化液中(如含特定光敏剂的溶液),在避光环境下静置规定时间(通常为 30-60 分钟),补充感光层活性物质;活化后用无油超纯水冲洗,避免活化液残留干扰检测。电化学类工作电极活化需根据材质选择方法:金属类电极可浸泡于稀酸溶液中(如 0.1mol/L 硫酸溶液),通电进行阳极氧化处理,重构活性表面;碳基电极可通过循环伏安法活化,在特定电位区间内反复扫描,去除表面杂质并恢复导电活性。参比电极若因电解液损耗导致老化,需补充对应类型的电解液(如饱和氯化钾溶液),确保电解液液位达到规定高度,同时检查电极隔膜是否堵塞,若堵塞需用无油超纯水冲洗或更换隔膜,恢复离子传导功能。 然后,进行精准校准,验证修复效果并修正偏差。修复后需按仪器校准流程操作:先用无油超纯水进行零点校准,待读数稳定后保存零点参数;再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油溶液(如正十六烷、姥鲛烷混合标准液)进行量程校准,选择低、中、高 3 个浓度点逐步拟合标准曲线,确保校准误差控制在仪器允许范围内(通常为 ±5%)。若校准后数据仍存在漂移,需重新检查清洁与活化步骤,排除操作遗漏;若校准误差持续超出范围,需判断电极是否存在不可逆老化(如活性层完全破损),此时需更换新电极,而非继续修复。 最后,做好修复后的维护与记录,延长电极寿命。修复后的电极需缩短初期维护周期(如前两周每周清洁 1 次),密切观察检测数据稳定性;日常使用中需避免电极与高浓度油污、强腐蚀性物质直接接触,减少老化加速因素。同时详细记录修复过程:包括老化表现、修复步骤、使用的试剂与参数、校准结果等,建立电极维护档案,通过对比历次修复数据,预判电极使用寿命,提前规划更换周期,避免突发故障影响监测。 综上,在线水中油检测仪老化电极修复需结合类型与老化程度分层操作,通过清洁去除污染、活化恢复活性、校准修正偏差,同时做好后续维护,才能有效恢复电极性能,保障水中油浓度监测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