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中油检测仪长期停用(通常指停用时间超过 1 个月)时,若缺乏针对性维护,易因电极干涸、管路残留油污固化、电路受潮等导致设备性能衰减或故障。维护需遵循 “彻底清洁、干燥保护、环境适配、定期检查” 原则,覆盖停用前、储存中、重启前全阶段,确保仪器停用期间处于稳定状态,重启后可快速恢复正常检测功能,符合水质监测设备管理规范。 一、停用前全面清洁与状态核查 停用前需彻底清洁设备各部件,消除残留污染物对部件的长期腐蚀,同时核查设备状态。管路系统清洁:关闭仪器进水与排水阀门,拆卸采样管路、反应管路,用专用清洗剂(如弱碱性除油剂)循环冲洗管路,去除内壁附着的油污与杂质;冲洗完成后,用无离子水反复冲洗管路至出水清澈,再用压缩空气(经干燥过滤)吹干管路内部,防止残留水分导致管路锈蚀或微生物滋生。电极清洁与保护:取出水中油检测电极,用无离子水轻柔冲洗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油污与沉积物,避免划伤电极敏感膜;清洁后,将电极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按仪器说明书配制,通常含防锈剂与保湿剂),确保电极膜完全浸没,防止电极干涸失效;若电极需拆卸储存,需将保护液密封在电极储存容器内,避免保护液泄漏或挥发。主机与电路清洁:用无尘布擦拭主机外壳,去除表面灰尘;打开主机侧盖(断电状态下),用压缩空气(低压)吹扫内部灰尘,重点清理电路板、风扇等部件,防止灰尘堆积导致电路短路或散热不良;检查电路接口是否松动、氧化,氧化接口需用无水乙醇擦拭清洁。 二、核心部件专项保护措施 针对仪器核心部件(电极、管路、试剂系统)的特性,需采取专项保护措施,避免长期停用导致性能退化。电极保护:浸泡在保护液中的电极需定期检查保护液状态,若保护液浑浊、变色或液位下降,需及时更换新保护液;电极线缆需整理收纳,避免弯折、挤压导致线缆内部断裂,线缆接头处需包裹防尘防水套,防止受潮氧化。管路保护:吹干后的管路需两端密封(用专用管塞或密封胶带),避免灰尘、昆虫进入管路内部;不同材质的管路需分类存放,聚四氟乙烯管路避免与有机溶剂接触,橡胶管路需远离臭氧源(如紫外线灯),防止材质老化;管路存放时需避免过度弯曲,防止出现永久性变形影响后续流通性。试剂系统保护:若仪器配备试剂储存罐,需排空罐内剩余试剂,用无离子水冲洗罐壁 2-3 次,吹干后密封罐口;试剂管路需按管路保护流程清洁、吹干、密封,避免残留试剂结晶堵塞管路或腐蚀材质;已开封的试剂需按储存标准单独存放,或按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禁止将残留试剂长时间留在仪器内。 三、储存环境控制与定期检查 适宜的储存环境是保障仪器状态稳定的关键,同时需定期检查设备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储存环境要求:仪器需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 10-25℃,湿度不超过 60% RH,避免阳光直射、高温高湿(如地下室、靠近水源处)或粉尘较多的区域;储存区域需远离强电磁源(如高压线路、大型电机)、腐蚀性物质(如酸、碱试剂)及易燃易爆物品,防止部件受损或引发安全隐患。定期检查:每月对储存的仪器进行一次状态检查,查看主机外壳是否完好、密封是否严实;检查电极保护液液位与状态,确保电极未干涸;检查管路密封情况,若发现管塞脱落或密封失效,需重新密封;对主机电路进行通电自检(每次通电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查看自检是否正常,避免长期断电导致电容放电、数据丢失。检查过程中需做好记录,记录检查日期、仪器状态、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 四、重启前激活与性能验证 长期停用后重启仪器前,需进行激活操作与性能验证,确保仪器符合检测要求后再投入使用。重启前准备:将仪器从储存环境转移至检测现场,放置 24 小时,使仪器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部件结露;拆除电极、管路的保护装置,检查电极膜是否完好、管路是否通畅,若发现电极膜破损或管路堵塞,需更换对应部件。系统激活:电极需从保护液中取出,用无离子水冲洗后,浸泡在标准溶液中活化 30-60 分钟,恢复电极灵敏度;管路需拆除密封,用无离子水冲洗后,进行压力测试(通入低压空气),确认无泄漏、流通正常;主机通电预热 60 分钟,完成自检程序,若自检提示故障,需按故障排查指南定位问题并解决。性能验证:激活后需对仪器进行全面校准,使用 3 个浓度梯度的水中油标准溶液(覆盖仪器测量范围)进行校准,确保校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²≥0.998);校准完成后,用质控样品(已知浓度)进行检测,对比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5%,则仪器可投入使用;若偏差超标,需检查电极状态、管路清洁度或校准过程,排查问题后重新验证,直至符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