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电极(常为光学电极或电容式电极)极化异常,多因电极表面附着污泥残渣、生物膜,或电极材质氧化、电解液消耗,导致电极信号传导受阻、响应灵敏度下降,表现为测量值漂移、数据重复性差或无响应。处理需遵循 “先排查表面污染、后检修电极本体,先物理处理、后化学维护” 原则,避免盲目拆解损坏电极,确保处理过程不影响仪器核心部件,恢复电极正常极化状态与信号输出。  
 一、处理前准备工作 工具与介质准备:准备软质清洁毛刷(尼龙材质,避免划伤电极表面)、无绒超细纤维布、专用电极清洗液(中性或弱酸性,与电极材质兼容,不可含强腐蚀性成分)、去离子水、电极极化恢复液(按仪器说明书配制);若需拆卸电极,准备适配的扳手、密封垫片(备用,防止重装时密封不良);准备仪器操作手册,核对电极安装位置与接线方式,避免误操作。 仪器预处理与安全防护:关闭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电源,断开电极与主机的信号连接线,记录电极接线顺序(如正负极、信号线接口);将电极从检测池取出,若电极处于污泥池中,需先用水冲洗表面松散污泥,避免污染操作环境;操作人员佩戴防滑手套、防护眼镜,若清洗液含挥发性成分,需在通风良好区域操作。 异常状态确认:观察电极外观,检查表面是否有明显污泥结块、生物膜覆盖或材质氧化痕迹(如电极头变色、出现锈斑);用万用表检测电极内阻,对比仪器说明书的正常内阻范围,若内阻超出正常范围 10% 以上,可初步判定极化异常由电极本体问题导致。 二、分步骤处理流程 表面清洁除污:用软质毛刷蘸取去离子水,轻轻刷洗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松散污泥与杂质,刷洗时避免用力摩擦电极敏感区域(如光学窗口、电容极板);若存在顽固生物膜或油污,将电极浸泡于专用清洗液中,浸泡时间按说明书要求(通常 5-10 分钟),期间轻轻晃动清洗液,增强除污效果;浸泡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电极,直至表面无清洗液残留,用超细纤维布吸干水分。 极化恢复处理:将清洁后的电极浸泡于极化恢复液中,确保电极敏感区域完全浸没,恢复时间遵循仪器规范(通常 15-30 分钟),让恢复液补充电极电解液、修复电极表面极化层;若为电容式电极,可按说明书要求,连接专用极化电源进行低电压激活(电压值需严格控制在仪器规定范围,避免过压损坏电极),激活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极输出信号,待信号稳定后停止激活。 电极本体检修:若清洁与极化恢复后异常仍未解决,检查电极接线端子是否氧化或松动,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端子氧化层,重新连接信号线并紧固;若电极存在破损(如外壳裂纹、敏感膜破损),需更换同型号备用电极,更换时确保电极安装角度与原位置一致,密封垫片安装到位,防止检测池内污泥泄漏;更换后检查电极与主机的通信连接,确保信号传输正常。 系统复位与调试:处理完成后,将电极重新安装至检测池,按记录的接线顺序连接信号线,接通仪器电源;启动仪器,进入 “电极校准” 模式,用标准污泥浓度溶液进行单点或两点校准,校准过程中观察电极响应速度与数据稳定性,若校准曲线相关系数≥0.998,且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5%,证明极化异常已解决。 三、处理后验证与预防措施 运行验证:校准完成后,让仪器进入正常监测状态,连续记录 3 个小时的测量数据,观察数据波动范围是否≤±3%,确保无漂移或异常跳变;对比处理前后的同一样品测量值,确认数据准确性恢复,若仍存在轻微偏差,需重新检查电极安装或进行二次极化恢复。 预防维护计划:制定电极定期清洁计划,根据污泥浓度(高浓度污泥场景每 1 周清洁 1 次,低浓度场景每 2 周清洁 1 次),避免污染物长期附着导致极化异常;每月进行一次电极极化状态检查,用万用表检测内阻、观察输出信号,提前发现潜在问题;电极使用达到保质期(通常 1-2 年)前,提前采购备用电极,避免突发极化异常影响检测。 环境与操作规范:优化检测池运行环境,避免强光直射或温度剧烈波动(控制温度 15-30℃),减少环境因素对电极极化的影响;操作人员需严格按规程进行电极清洁与维护,禁止使用硬质工具或强腐蚀性溶液处理电极,避免人为损坏导致极化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