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氯快速检测测试包依赖特异性显色反应实现检测,使用前的水样准备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需从采集、预处理、状态调节等环节严格把控,消除干扰因素,确保水样符合检测要求,具体准备方法如下: 一、水样采集的基础准备 采集水样需保障代表性与洁净度。首先选择合适采样容器,需使用经无氯水(如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超纯水)清洗 3 次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避免容器残留氯或杂质污染水样;采样时需弃去初始水样(如管路滞留水、容器初始水),采集中间流段水样,确保水样反映实际水体状态,采样量需满足测试包要求(通常为 10-50mL),避免量不足导致检测无法完成。 采集后需立即密封容器,若无法现场检测,需在 4℃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且检测前需恢复至室温(20-25℃),防止温度差异影响显色反应速率;采样过程中避免水样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尤其检测含氯量较低的水体时,需减少氯挥发损失,确保检测值贴近真实浓度。 二、水样 pH 值的调节准备 总氯检测反应对 pH 敏感,需将水样 pH 调节至测试包规定范围(通常为 6.0-7.5,具体以说明书为准)。若水样 pH 过高(如碱性废水),需用稀硫酸(1:20 体积比稀释)逐滴调节,边加边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避免局部酸度过高导致氯形态转化(如次氯酸分解);若 pH 过低(如酸性水样),需用稀氢氧化钠溶液(5% 浓度)调节,每加 1 滴搅拌均匀后,用 pH 试纸或便携式 pH 计检测,直至 pH 符合要求。 调节时需控制试剂添加量,避免 pH 骤升骤降,若调节后 pH 反弹,需静置 5 分钟后再次检测,确认 pH 稳定;若多次调节仍无法达标,需重新采集水样,排除水样中强酸碱物质过量的影响,防止因 pH 异常抑制显色反应。 三、干扰物质的去除准备 水样中的悬浮物、还原性物质、色度杂质会干扰检测,需针对性处理。悬浮物需通过过滤去除,使用 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水样,过滤前需用待测水样润洗滤膜与过滤装置 2-3 次,避免滤膜吸附氯离子导致损失;若悬浮物含量高,可先离心(3000rpm,3-5 分钟)后取上清液过滤,确保水样澄清,防止悬浮物遮挡显色后溶液颜色,影响比色判断。 还原性物质(如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离子)会与总氯反应,消耗目标物质导致检测值偏低,需按测试包说明添加专用掩蔽剂,掩蔽剂用量需严格遵循说明书(如每 10mL 水样加 1 滴),不可过量或不足 —— 过量可能与显色剂反应,不足则无法完全消除干扰;若水样色度较高(如印染废水、含藻类水体),需先取少量水样,按比例加入脱色剂(如活性碳粉)振荡 5 分钟,过滤后再进行检测,避免色度掩盖显色结果。 四、水样状态的最终确认 检测前需确认水样状态稳定。首先检查水样是否有气泡,若存在大量气泡,需静置 10 分钟待气泡消散,或轻轻摇晃容器后静置,避免气泡附着在测试包反应管内壁,影响颜色观察;其次确认水样温度已恢复至室温,若温度过低,可将水样容器置于室温环境中自然升温,不可用明火或高温加热,防止氯挥发;若水样需稀释(如总氯浓度超测试包量程),需用无氯水按说明书规定比例稀释,稀释后充分混匀,确保浓度均匀。 准备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所有工具(如移液管、烧杯、玻璃棒)需经无氯水清洗,避免交叉污染;添加试剂或调节 pH 时,动作需轻柔,防止水样溅出;准备完成后需立即进行检测,避免水样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氯含量变化,确保检测结果能准确反映水样实际总氯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