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氯测定仪通过显色反应与光学检测实现总氯浓度测定,使用过程中易受试剂状态、操作规范、样品特性等因素影响,出现各类问题,需及时排查以保障检测准确性,常见问题如下: 一、试剂相关问题 试剂异常是导致检测失效的首要因素。一是试剂变质,总氯检测常用试剂(如 DPD 试剂、缓冲剂)易受光照、温度影响,开封后长期放置或储存不当,会出现变色、结块现象,无法与总氯正常显色,导致检测无明显颜色变化或吸光度异常;二是试剂添加问题,若未按说明书比例添加试剂(如 DPD 试剂过量或缓冲剂不足),会破坏反应体系 pH 环境,抑制显色反应,或导致颜色过深 / 过浅,影响浓度计算;三是试剂污染,若试剂瓶开封后未及时密封,或移液时交叉使用工具,会引入杂质,干扰显色反应,使检测结果偏高。 二、操作流程问题 不规范操作易引发检测偏差。一是样品量不准确,移液时未校准移液管,或取样时未摇匀水样,导致实际样品量与设定值偏差,反应体系浓度失衡,直接影响显色效果;二是反应时间控制不当,总氯显色反应需特定反应时间(通常为 1-5 分钟),时间过短反应不完全,检测值偏低,时间过长颜色褪色,检测值失真;三是清洗不彻底,比色皿或采样容器残留前次检测的试剂或样品,会与当前水样交叉污染,尤其检测低浓度样品时,污染导致的误差更为明显。 三、样品条件问题 样品特性异常会干扰检测过程。一是样品 pH 值偏离反应范围,总氯显色需在中性或弱酸性环境(通常 pH 6.2-6.5)进行,若样品 pH 过高(如碱性废水),会导致 DPD 试剂氧化失效,若 pH 过低(如酸性水样),会加速显色剂分解,均无法形成稳定颜色;二是样品含干扰物质,水样中若有还原性物质(如亚硝酸盐、硫化物),会与总氯优先反应,消耗目标物质,导致检测值偏低;若含色度、浊度较高的杂质,会遮挡光路,使吸光度测量值偏高,间接导致总氯浓度计算结果失真;三是样品温度异常,温度过低会减慢反应速率,温度过高会加速颜色褪色,两者均会影响检测稳定性。 四、光学系统问题 光学部件故障直接影响检测信号。一是光源老化,仪器光源(如 LED 灯)长期使用后强度衰减,入射光不足,导致吸光度检测值偏低,即使显色正常,也无法准确反映总氯浓度;二是比色皿问题,比色皿透光面有划痕、污渍或指纹,会增加光的散射与吸收,干扰吸光度测量;若比色皿未放置到位,偏离光路中心,会导致检测信号减弱,出现数据波动;三是检测器异常,检测器(如光电二极管)灵敏度下降或受潮损坏,无法将光信号有效转化为电信号,导致仪器无检测数据输出或数据偏差过大。 五、数据输出问题 数据异常需排查设备与参数设置。一是校准失效,未按周期校准仪器,或校准用标准溶液过期、浓度不准确,导致校准曲线漂移,检测时无法准确将吸光度转化为总氯浓度,数据整体偏高或偏低;二是参数设置错误,误设样品稀释倍数、反应时间等参数,或仪器单位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如将 mg/L 设为 ppm),导致数据计算错误;三是数据传输故障,仪器与计算机或打印机连接松动,或软件驱动异常,导致检测数据无法正常保存、输出,影响数据记录与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