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的投放是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需结合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与设备特性,从前期准备、选址评估、操作规范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避免因投放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或数据失真。 
一、投放前的设备检查需全面细致 需逐一核查浮标主体结构的完整性,确认浮力装置、锚泊系统、传感器模块及数据传输设备无破损,连接件紧固可靠。传感器需进行预校准,确保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光学类传感器需清洁光学窗口,电化学传感器需检查电极状态与电解液充盈度。数据传输模块需测试通讯信号强度,验证与岸基平台的连接稳定性,蓄电池与太阳能板需确认电量充足且供电系统运行正常。同时,需为浮标配备必要的标识装置,如雷达反射器、警示灯及专属编号,确保其在海上的可识别性。 二、投放区域的选址需科学评估 需避开繁忙航道、渔网密集区及海底电缆铺设区域,防止浮标被船舶碰撞或渔具缠绕。水深条件需满足锚泊系统的布设要求,避免因水深过浅导致锚体触底或过深增加锚泊难度。水流速度与波浪等级需在浮标设计承受范围内,强流或巨浪区域需评估设备抗冲击能力,必要时调整投放位置。同时,需考虑监测目标的代表性,优先选择污染输入口、生态敏感区或水质变化关键节点,确保监测数据能反映特定海域的环境特征。 三、气象与海况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投放需避开台风、暴雨、强寒潮等恶劣天气,选择风力小于 5 级、浪高低于 1.5 米的时段进行,以降低操作风险。需提前获取未来 72 小时的海洋预报,评估海况变化趋势,避免在天气转差前完成投放。潮流流速较大的海域,需选择平潮时段作业,减少水流对浮标定位与锚泊系统布设的干扰,确保投放位置的准确性。 四、锚泊系统的布设需符合海洋工程标准 锚链长度需根据水深与潮流计算确定,通常为水深的 3-5 倍,确保浮标在涨落潮时能自由浮动而不拉扯锚体。锚碇重量需与浮标排水量及预期海况匹配,砂质海底宜选用混凝土锚,泥质海底可采用抓力锚,防止锚体移位。锚链与浮标连接处需安装缓冲装置,吸收波浪冲击产生的张力,避免刚性连接导致部件断裂。投放时需同步记录锚泊位置的经纬度,为后续维护或回收提供坐标依据。 五、投放操作流程需规范有序 运输船舶需配备专用吊装设备,起吊时需使用浮标预设的吊点,避免绳索勒伤壳体或损坏传感器。操作人员需协调船舶定位,在浮标接近投放点正上方时平稳下放,防止与船体碰撞。浮标入水后需观察其漂浮状态,确认无倾斜、进水等异常,传感器探头需完全浸入水中且无气泡附着。锚泊系统投放需依次放出锚链、连接缆,确保各环节无缠绕,锚体触底后需缓慢收紧缆绳,使浮标处于预设监测位置。 六、数据与状态的初始化验证不可忽视 浮标入水后需立即启动自检程序,通过远程控制查看各传感器的实时数据,确认 pH、溶解氧、盐度等参数的检测值处于合理范围。数据传输功能需进行连续 1 小时的稳定性测试,验证数据包的完整性与传输延迟。定位系统需确认浮标实际位置与预设坐标的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需重新调整。同时,需记录投放时刻的环境参数,如水温、海流、气象条件等,为后续数据解读提供背景信息。 七、安全与应急措施需全程保障 投放人员需穿戴救生衣、防滑鞋等防护装备,登船作业前需接受安全培训,熟悉船舶救生设备的位置与使用方法。船舶需配备足够的缆绳、救生圈及通讯设备,与岸基保持实时联络。若投放过程中出现设备意外落水或人员遇险,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优先保障人员安全。投放完成后需向海事部门报备浮标位置信息,避免与其他海上活动发生冲突。 八、投放后的初期监控需持续跟进 未来 24 小时内需加密数据采集频次,观察浮标姿态、传感器数据及通讯状态的稳定性,发现异常需及时评估原因。若出现位置漂移超出预设范围,需判断是否为锚泊系统失效,必要时安排船只重新定位。同时,需记录周边海域的船舶活动情况,防止人为干扰影响设备运行,确保浮标顺利进入稳定监测阶段。 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注意事项,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的投放可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干扰与操作风险,为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实现长期、精准的水质监测奠定基础,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