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COD测定仪操作涉及强酸、高温及化学试剂,需通过系统性防护措施规避安全风险,保障操作人员安全与仪器运行稳定。防护要求需覆盖个人防护、操作规范、试剂管理及应急处理等全流程,形成闭环防护体系。 一、个人防护装备 操作人员需穿戴耐酸碱实验服,袖口及领口需收紧,防止试剂溅落接触皮肤;佩戴防化学飞溅护目镜,镜片需覆盖眉骨至颧骨区域,避免消解过程中液体喷溅损伤眼部。手部防护需使用耐酸碱手套(如丁腈材质),手套需无破损且贴合手部,操作前需检查手套完整性,每 2 小时更换一次或污染后立即更换。若操作涉及高浓度消解试剂(如重铬酸钾溶液),需额外佩戴防毒口罩,防止挥发性气体吸入呼吸道;长发操作人员需将头发盘起并佩戴帽子,避免头发接触试剂或仪器加热部件。 二、仪器操作过程的防护 样品消解阶段是风险高发环节,需确保消解管密封完好,盖紧后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导致液体溢出;消解仪升温前需检查加热模块与消解管的贴合度,防止局部过热引发爆沸。加热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操作台,需密切观察仪器温度显示,若发现温度异常升高或消解管变形,立即切断电源并待冷却后处理。测定阶段需待消解管完全冷却(温度降至室温)后再打开,避免高温气体喷出灼伤皮肤;取出消解管时需使用专用试管夹,夹持管身中部,防止手部接触高温管壁。仪器运行时禁止触碰加热模块及电源线接口,防止触电或烫伤。 三、试剂管理与使用防护 试剂储存需分类存放,重铬酸钾等氧化剂与还原剂需分开存放于防爆柜,标签注明试剂名称、浓度及有效期;易挥发试剂(如硫酸)需密封保存,存放环境温度不超过 25℃。试剂配制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量取强酸时需使用刻度吸管,缓慢沿容器壁注入水中(禁止水倒入酸中),搅拌均匀后再转移至试剂瓶。使用后的废液需分类收集,含重金属的废液(如银盐废液)需单独存放,标记 “危险废物” 标识,交由专业机构处理;不得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防止腐蚀管道或污染环境。试剂容器需及时加盖,避免敞口放置导致挥发或污染,空试剂瓶需经中和处理后再按危废处置。 四、操作环境的防护配置 实验室需配备通风橱(风量≥1m/s),所有涉及试剂配制及消解的操作需在橱内完成,定期检查通风系统运行状态,确保有害气体有效排出。操作台面需铺设耐酸碱橡胶垫,边缘设置 5cm 高挡水沿,防止试剂滴落扩散;台面禁止放置与操作无关的物品(如餐具、个人物品),避免交叉污染。区域内需配备应急防护设施,包括洗眼器(距操作位不超过 3 米)、紧急淋浴装置及中和剂(如碳酸氢钠溶液用于酸灼伤处理),洗眼器每周检查一次,确保出水通畅。操作结束后需开启空气净化器 30 分钟,降低室内残留气体浓度。 五、应急处理机制 若试剂溅落皮肤,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酸类灼伤需先用清水冲洗再涂抹弱碱性中和剂,碱类灼伤则用稀醋酸溶液中和;若溅入眼睛,立即打开洗眼器冲洗,持续冲洗 10 分钟后就医。仪器发生火情时,立即切断总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禁止用水扑灭化学试剂引发的火灾);若出现电路短路,不得直接用手触碰,需用绝缘工具断开电源。所有操作人员需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定期参与安全培训,实验室需张贴应急联系方式及处理步骤示意图,确保意外发生时能快速响应。 六、操作后的防护收尾 操作人员需按 “脱摘顺序” 移除防护装备(先脱手套,再摘护目镜,最后脱实验服),防护装备若被污染需单独清洗或更换。仪器表面需用蘸有中性清洁剂的抹布擦拭,去除残留试剂,加热模块需待冷却后清洁,避免液体渗入内部电路;试剂瓶放回原位并核对数量,确保无遗漏或错放。操作台面用清水擦拭后通风晾干,废液桶密封并记录倾倒量,实验室地面若有试剂残留,用对应中和剂处理后再冲洗。通过严格执行防护要求,可最大限度降低操作风险,实现台式 COD 测定仪的安全高效运行。
|